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筑的设计发展研究

2025-09-02 08:59:47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杨萍责任编辑:xmt01

  本文系海口市哲社科课题“产教融合模式下海口职业本科高校实践路径创新性研究”(2025-ZCKT-121);202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洋文化影响下的琼北近代华侨居民建筑保护性设计”(HNSK(ZC)24-163);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自贸港建设下海南琼北传统村落空间活力与调控机制研究”(HKKY2024-44)

  我国众多乡村建筑承载着悠长历史,每一栋乡村建筑都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镌刻着独特的地域记忆与人文精神。然而,在时代发展浪潮下,传统乡村建筑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其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落后,给排水系统不完善、电路老化,缺乏现代化的供暖、通风设施,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建筑设计理念也深陷保守桎梏,空间布局不合理,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且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同时,受限于传统建造方式,对 BIM 技术、绿色建材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举步维艰,阻碍了乡村建筑的创新升级。这些问题如顽疾般制约着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加剧了乡村的贫困落后,致使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城乡发展失衡愈发严峻。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破解困局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乡村建筑的改造与设计成为关键突破口。​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保留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建筑的舒适性与现代化水平,不仅能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还能激活乡村文旅资源,吸引人才回流,实现乡村建筑设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协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当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建筑设计和建造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的发展。其一,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受全球化文化影响,部分村民偏爱西式洋房,新建改建或扩建的乡村建筑破坏了村落原有建筑的风貌;其二,传统建筑损坏严重,因缺乏保护意识,多数年代久远的乡村建筑无人修缮,出现墙体倾斜、房屋倒塌等状况;其三,改建方式存在误区,村民常将原有建筑推倒重建,部分地区政府主导的改造也未遵循当地风格,盲目照搬他地模式,忽视地形地貌与人文环境,违背因地制宜原则;其四,改造费用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影响改造质量,且村民更倾向进城购房,导致建筑闲置。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乡土建筑改造设计是传承地域文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通过遵循生态学、地域性、整体性原则,采取保留传统、融入现代、践行绿色的策略,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首先要遵循生态学原则,强调以自然为本,改造时依托原有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的扰动。优先选用当地乡土材料,既能降低运输与加工能耗,又能延续地方特色。同时,合理配置乡土植物,维持生态多样性,保持乡村自然风貌。其次,重视地域性原则,注重挖掘地方特色与乡土文化。运用本地传统材料和建造技术,提取如雕花门窗、特色屋顶等乡土元素,使改造后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成为地域文化的实体载体。​最后,注重整体性原则,要求从宏观视角出发,统筹考量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等要素。依据现场实际,协调建筑与道路、绿化、地形地貌及聚落空间的关系,打造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建筑群落。

  基于以上原则,在改造设计策略上,乡村建筑设计应保留传统建筑形式。深入研究当地历史风俗,在空间布局上沿用院落式、围合式等传统模式;外观设计上,汲取各地特色,如江南的白墙黛瓦、北方的四合院形制,利用传统材料修缮加固,留存建筑风貌。通过设立文化展馆、开展文化活动,传承乡土建筑文化;从村落整体布局出发,在建筑构件装饰上运用彩绘、雕刻等传统工艺,展现文化底蕴。同时,融入现代化设计与技术则着眼于功能提升。将现代通风、采光等设计理念融入乡土建筑,解决传统建筑结构布局的不足。引入规范化建筑标准,应用 BIM 技术优化设计与施工管理,实现传统建筑的现代化转型,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再次,应用可持续与绿色建筑技术是发展趋势。采用可再生、可回收材料,降低环境负荷;推广保温隔热、太阳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节能技术,配备高效节能设备,减少能源消耗。依据地形气候合理规划建筑朝向与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成低能耗、环保的绿色发展目标。​

  通过原则与策略的协同发力,乡村建筑设计和建造既能守护乡村记忆,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双赢。(作者:杨萍 供职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