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建筑工程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工程造价审计是控制成本、保障资金合理使用的关键,其风险管控直接影响工程效益。本文结合审计实践,从审计依据、工程量核算、合同管理、人员能力四维度识别核心风险,分析根源;并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为审计工作规范化提供参考,助力行业降本增效。
二、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的核心风险识别
(一)审计依据不充分、不规范的风险
审计依据存两方面风险:一是政策标准更新滞后,部分审计人员沿用2016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未适配2023版新规中绿色建筑、智能建造造价条款,审计结果脱节;二是资料不全,施工单位常出现图纸变更未备案、签证签字不全等问题。
(二)工程量核算不准确的风险
工程量核算易生风险:一方面,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混凝土用量虚增12%;另一方面,人工核算效率低、误差大,复杂钢结构工程误差率5%-10%,难达精准要求。
(三)合同管理不完善引发的风险
合同问题致风险:一是条款模糊,某市政道路项目未约定主材价波动调整方案,钢材涨价8%引发纠纷,审计停滞2个月;二是执行监督缺失,施工单位虚假签证套取费用,审计人员未核查盲目认可,造成浪费。
(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风险
审计人员存能力短板:一是专业知识欠缺,某装配式住宅项目审计中,因不熟悉预制构件计价,偏差达10%;二是职业素养不足,某产业园项目审计人员违规认可150万元虚报签证,致资金损失。
三、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审计依据体系,保障审计合规性
建立政策动态跟踪机制,专人梳理新规并开展培训;强化资料管控,要求施工单位提交完整资料,引入数字化系统归档核查,避免资料缺失。
(二)优化工程量核算方法,提升核算精准度
技术上推广BIM与造价软件结合模式,某写字楼项目应用后效率升60%、误差≤2%;管理上设三级复核制,对虚报单位建黑名单,限制投标。
(三)强化合同全流程管控,减少合同纠纷
签订阶段审计人员介入,明确材料调价、变更计价等条款;执行阶段定期现场巡查,某桥梁项目借此核减65万元虚假签证;竣工阶段依合同审核结算。
(四)提升审计人员素养,筑牢专业防线
加强专业培训,年开展≥4次集中培训并考核;强化职业操守教育,建立责任追溯制度,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四、结论
造价审计风险贯穿工程全流程,需通过完善依据、优化技术、强化管理、提升素养构建防范体系。未来应探索AI、大数据应用,推动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作者:王强 供职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部区域第二项目经理部)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