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海口市哲社科课题“产教融合模式下海口职业本科高校实践路径创新性研究”(2025-ZCKT-121);202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南洋文化影响下的琼北近代华侨居民建筑保护性设计”(HNSK(ZC)24-163);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自贸港建设下海南琼北传统村落空间活力与调控机制研究”(HKKY2024-44)
街头经济曾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来源,也是解决就业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活力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摊贩经营管理办法,科学设置临时经营点位,优化入场程序”。
随着城市街边摊贩的不断发展,“路边摊”作为城市烟火气的代表,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地方文化和市井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路边摊普遍面临环境杂乱、文化特色不足、创新性缺乏等问题,很难满足现代城市治理和消费者的需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将艺术化设计融入街边摊贩,改造更有利于城市环境秩序、满足城市管理需求,并兼顾摊贩生存发展的公共空间,将路边摊打造成一个城市文化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街边摊贩长期以来在提供就业机会、满足市民日常需求、传承市井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3年发布的《疫情后城市流动就业研究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全国有超过870万人通过摆摊渡过经济困难期。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摊贩经营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表现为占道经营影响交通、卫生条件参差不齐、噪音扰民等问题。
当前城市街头摊贩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秩序方面,摊贩与城市管理长期处于“猫鼠游戏”状态,缺乏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导致经营混乱;二是文化表达方面,多数摊贩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三是创新设计方面,摊贩经营模式单一,在视觉呈现、交互体验和服务创新上有突破。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摊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随着“地摊经济”的再度兴起和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的提高,如何通过艺术化设计的手段,优化摊贩空间布局、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创新活力,已成为城市管理者、设计师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街边摊贩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功能性、文化性与审美性三者有机融合,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创造独特的空间叙事。以三亚亿恒夜市为例,其作为海南旅游经济的典型载体,在设计过程中既需回应热带滨海城市的本土性,又需在高度同质化的夜市业态中突围,最终呈现为一场“市井烟火与艺术美学共生”的实验。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艺术化整合设计在复杂现实语境中的矛盾与突破。
街边摊贩空间的艺术设计并非简单的视觉美化,而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性创造过程,涉及空间、文化、技术、经济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动态平衡。
首先,空间艺术化的叙事体验。传统夜市通常以效率优先,采用线性或网格化布局,虽便于管理,却容易陷入同质化。通过新的艺术设计手法,打破这一惯性,引入“游牧式空间”,设计师可借鉴热带雨林的生态结构,使摊位如植物般自由生长,主通道蜿蜒如溪流,次级路径则像藤蔓般自然分叉。这种非对称布局不仅优化了人流疏导,还可创造“移步换景”的探索乐趣,通过空间的艺术化处理,构建叙事体验,以光影交织、材质对话勾勒场景脉络,唤醒情感共鸣。
其次,商业艺术化的可行性和长久性。再惊艳的设计若无法盈利,终将沦为昙花一现。艺术表达与可持续运营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以三亚亿恒夜市摊贩为例,其采用“模块化设计”,摊位可灵活调整大小,适应不同业态需求。花车装置既能作为艺术景观,又可快速转换为销售单元,确保商户能低成本参与空间更新。此外,摊贩通过IP化运营,将设计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如黎纹帆布包、光影明信片等,形成二次消费链。
最后,艺术化设计需在商业逻辑框架内寻求创造性突破,而非沦为商业的附庸。街边摊贩空间的艺术设计既要守护市井烟火气的原生质感,如保留摊位的手工感陈设、维持开放式交易场景的热络氛围,避免过度标准化改造消解生活温度;又需通过模块化摊位布局优化动线,以暖黄灯光勾勒摊位轮廓,用耐候性材料提升空间质感,在不割裂烟火气的前提下,构建可触摸、可参与的场景体验。通过设置互动式手作区、地域文化展示角等功能节点,将单纯的交易行为升华为具有情感记忆点的社区生活切片,让摊贩空间成为承载邻里交流、文化传递的公共客厅。这种在商业效率与人文温度间的精准平衡,既是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微空间的专业表达,更彰显着以美学力量激活社区活力的社会担当。(作者:杨萍 供职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