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记录着风吹日晒的岁月,腼腆的笑容里透着朴实与自信,手握15项专利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让这位始终坚守在一线的建设者技能加身,他就是中铁十一局二公司同赛高速公路项目总工程师卢相。
以技立身育匠魂
“以技术立身,用匠心筑梦。”这是卢相工作17年来一直坚守的工作信念。
2004年,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想法,卢相选择就读西南科技大学交通工程专业。2008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良好表现,顺利通过选拔加入中铁十一局二公司,先后参建了汉口站改、沪杭铁路、合福铁路、连盐铁路、徐盐铁路、福厦高铁等多个重难点工程。从技术员、工程部长、副总工程师到总工程师,他成长的足迹刻满了对技术的求索、对责任的担当。
初入现场,喧嚣扑面而来,卢相很快察觉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建设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他凭着“不懂就学、学就学精”的韧劲,白天跟着师父学施工、跑现场,晚上就埋头在办公室看图纸规范、做工程算量……在汉口站改和沪杭铁路项目建设中,这场成长的“马拉松”,他一跑就是两年。安全帽下,是卢相日益坚毅的面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技术知识,见证着他一步步填补自身青涩稚嫩带来的不足。
努力的回报,伴随汗水而来。2010年,卢相担任合福铁路项目隧道专业工程师,负责金锅岭隧道的技术管理工作。在这里,他开始接受更系统深入的锻炼,也意味着强度和难度更高一层。
金锅岭隧道全长约3186米,隧道地质复杂多变,被业主单位定为合福铁路安徽段唯一的一座“高风险隧道”。面对施工难题,他和技术团队反复踏勘论证、细化专项方案、加强技术攻关,对富水带采取地表注浆、超前预注浆等方法,有效解决了浅埋段、富水带涌水等难题,多次获评隧道施工管理优胜红旗、优胜隧道工点,成为全线隧道施工管理的“标杆”和“榜样”。
“现在回想有辛苦、有汗水,但每一天都很充实快乐,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卢相说。怀着对工作的热爱和专注,他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获评中铁十一局“施工组织设计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中铁十一局二公司“优秀项目总工程师”等诸多荣誉。
创新实干攻难关
从苏北腹地到妈祖故里,卢相用创新实干书写着新时代基建人的奋进答卷,在连云港、宿迁、莆田等地留下坚实的建设足迹。
2017年10月13日,徐盐铁路淮沭新河特大桥跨新长铁路转体连续梁建设现场热闹非凡,经过卢相和项目团队55分钟的精确把控,该转体连续梁实现“华丽转身”。对于这一天,卢相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它的到来。
作为备受瞩目的全线首座跨铁路施工的转体连续梁,项目工程部部长卢相感到压力巨大。为此,他联合相关部门对转体结构的索引力、安全系数及转体时间进行了精确计算,测试并取得了启动牵引力、转向牵引力、转体速度、点动梁端移动距离等各项转体数据,为转体提供了精确的技术参数,保证了转体施工的顺利进行,推出的《提高悬臂浇筑连续梁线性质量》QC成果获评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也为大跨度转体连续梁线性质量控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能参加福厦高铁的建设,是我们每个工程人的荣幸,也是职业生涯中值得自豪的事情。”卢相感慨地说道。2018年7月,卢相转战该公司福厦高铁项目担任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部长。
梅山特大桥全长约3.7公里,共有9处门式墩,3处跨越杭深铁路线,是连通湄洲湾跨海大桥架梁通道的重要脉络。其中55号墩钢盖梁最重,且由于要在“天窗期”内施工,有效施工时间紧张,安全风险极大。为保证吊装施工安全、优质、高标准完成,卢相和项目团队超前规划,从物资供应、现场安排,到施工工艺、人员分工,再到安全措施、质量标准,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确保了吊装施工顺利进行,也为后续钢盖梁吊装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如今,卢相已然从当初的“技术小白”,成长为该公司的不可或缺的二级桥梁专家,先后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用创新实干得到了华丽的蜕变。
筑路高原建新功
驱车行驶在麦秀林场,原始森林茂密、自然生态秀美,沿扎毛河岸逆流而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桥墩直冲云霄,这是由该公司承建的同赛高速扎毛河特大桥。
扎毛河特大桥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其中10号主墩高达151.7米,相当于50层楼高,是青海省在建公路第一高墩。这座从地下40米变成如今屹立云端的桥墩,离不开卢相的精雕细琢。
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地区开展工程建设,保障混凝土质量是建设者需要克服的挑战。为保证大桥施工顺利推进,作为总工程师的卢相和项目团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创新采用“桥梁墩柱一体化养生棚+聚氨酯保温泡沫”措施,提升混凝土养生质量,将有效施工期延长了3个月。他还积极开展微创新成果应用,先后牵头推出了液压爬模技术、温度智能监测预警技术、高墩主筋模块化吊装等10多项创新性工艺工装。
在扎毛河特大桥10号墩不远处,装载车正跟随轨道货运缆车缓缓上升,这也是青海省首个使用轨道货运缆车的公路工程施工点。为保护环境并解决高原高海拔地带混凝土高扬程远距离泵送问题,他们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决定采用无便道轨道货运缆车实现动载和静载运输,通过铺设在斜坡上的轨道运输系统,让大型施工设备“坐”上了缆车。“虽然建设轨道货运缆车成本较高,但可以节约占地40多亩,减少砍伐树木1800余棵,还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卢相表示。
卢相还在思考:如何利用好高原施工总结出更多的技术成果,带出更多的青年技术人才?他为新来的大学生逐一规划好成长目标,包括工作生活经验,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他的实干精神也带动着每一位青年人脚踏实地学习成长。
十七载筑路生涯,卢相用行动诠释着当代工程人的匠心情怀。正如他牢记在心中的誓言:“做工程是立在地球的丰碑,我们必须对得起脚下这片热土。”(唐业堡)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