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城市化的浪潮中,景观设计常常被简化为绿化与装饰。然而,在上海朗道(LANDAU)执行董事叶翀岭的眼中,景观是承载记忆、激发情感,连接人与自然的生命场域。他并非简单地创造风景,而是在用设计语言,回应这个时代对于诗意栖居的深层渴望。
叶翀岭的设计思考,源于一套贯穿时空与人文的坐标体系:设计并非凭空生长,它总是先回到场地的原点,沿着“四向度”——向下、向后、向上、向前,徐徐展开。
在设计伊始,他“向下”深植地域,从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原生植被等自然禀赋出发,倾听土地的语言;继而“向后”回溯历史,梳理场地的文化肌理,审视既有空间是否真正回应了居住与情感需求。这份扎实的在地认知,成为每个项目的基石。
当地域与历史的素材足够丰盈,他便“向上”提炼精神,将来自土地与时间的密码蒸馏为清晰可感的精神指令,指引材质、色彩、高差与动线的选择,使整体汇聚为一致的情感表达。
最后,他“向前”面向未来,把所有思考转译为生活脚本:孩童如何奔跑,长者何处停驻,邻里怎样相遇。由此,设计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发生的生活本身。
这份对人与土地的尊重,使他致力于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让空间仿佛自土地中生长,使居者在承载过去与未来的风景里,听见内心的声音。
“四向度”的哲学一次次在叶翀岭的作品中实践。以长沙某项目为例:在地域与历史的维度,叶翀岭团队将湘江、小山头与偶然穿行的绿皮火车等元素,提炼为独特的场地记忆。面对江景因过于开阔而稀缺性不足的挑战,设计向上升华为“收藏一座山”的精神内核,旨在将泛化的公共景观,转化为充满价值感的私享审美体验。
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展开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视线游戏:入口处仅露一线江景,经由被压缩的“山居通道”积蓄期待,最终在山顶将视野戏剧性地完全打开。
其间,更以3D框景捕捉火车,成就了惊喜之笔。
在形式上,流动的曲线成为统一语汇,“石”元素则从入口到室内被序列化演绎。
最终,设计不仅收藏了山与江,更收藏了时间与记忆,将场地营造成一个充满故事感与情感共鸣的生活剧场。
这份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朗道的作品迅速在业界赢得瞩目。10年来,其117个项目斩获了逾250项国内外大奖,包括风景园林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奖项IFLA国际大奖。
荣誉之外,是行业对他个人思想价值的认可。叶翀岭相继受邀担任TTIA天坛国际奖、GHDA环球人居设计大奖等重要奖项的评委,一如行业评论所言:“他的实践总能精准捕捉到场地的灵魂,让设计仿佛是从土地与历史中自然生长出来,充满了故事感与生命力”。
随着中国设计的崛起,叶翀岭的目光也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他坚信,中国设计要赢得全球尊重,必须拿出“根植本土文化、又能解决普适性问题的硬核成果”。
为此,他将四向度哲学提炼升华,以“因城而异、因人而异”为核心原则,探索着将东方美学与现代设计语汇巧妙融入不同文化语境的路径。
他深信,真正的行业话语权,正源于此——以精湛的设计手法为支撑,创造出兼具东方智慧与全球审美的人居环境。这不仅是他的自信,更是他的愿景:“未来,我们希望用源自中国的设计智慧,去参与书写全球人居环境的更高标准。”(袁木婧)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