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有一位这样的守护人:他时常用低沉有力的语调、平实朴素的语言,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深情地介绍碉楼与村落。他就是民建会员、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沈益民。
让古老祠堂成为
照亮游子的灯塔
作为开平谢氏家族的发源地,仓东村已有700余年历史,全村完整保存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侨乡建筑风貌,现存碉楼、祠堂等传统建筑15处。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保护,十几年前的仓东村一片杂草丛生、残垣败瓦的凋敝景象,门票收入也十分惨淡。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沈益民的妻子谭金花是申遗团队核心专家,如何让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商业化、实现可持续保育是她从申遗之初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沈益民深深理解妻子想为文化遗产“活”在乡村作出探索的决心。他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谭金花团队,学习古建筑修复理念,挨家挨户访谈年长村民,规划一座座碉楼的修复方案。终于,团队的用心与诚意打动了村民,2010年,当旅港乡贤出资准备修复两座百年祠堂时,仓东村的村民主动邀请他们团队主导修复。
在“建筑保护、社区营造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的理念下,以“眼中有村民,心中有仓东”为原则,协助当地居民着力保存建筑与文化、从尊重乡村文化出发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的“仓东计划”开始探索实施。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仓东谢家祠堂的青砖黛瓦上,沉睡已久的村落被唤醒。沈益民一会儿伫立在村口池塘边,拿起耙子捞出水塘里的水草;一会儿抚过祠堂外墙的砖缝,察看台风过后是否渗水;一会儿站在稻田旁边,看刚收割过的水稻茬子是否准备翻耕……这座掩藏在碉楼深处的侨乡小村落,在沈益民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十余年的努力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每位村民成为
世界遗产的守护人
最初沈益民是以兼职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仓东计划”,但他很快就发现,时间明显不够用,于是辞去了国企高管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新成立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工作中。凭着对遗产保育的热爱和仓东村民及旅外侨民的支持,五年时间,沈益民和团队带领仓东村从濒临凋零蜕变为荣获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活态博物馆。
古老祠堂里的祖先牌位重新摆放整齐,让每位前来寻根的游子能找到祖宗的名讳;村口的大榕树下重新聚集起吹拉弹唱的村民,让下一代孩子们在“婆梳梳,捡田螺”的开平民歌声中尽情奔跑。村民们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他们身在其中,既是村落的居住者,又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十余年间,沈益民和团队主导修复焕业碉楼、侯成谢公祠等9座历史建筑及公共空间,打造2.1万平方米稻作鱼塘区、1.5万平方米功能区、1.3万平方米后山体验区……2021年,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评选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大优秀推荐案例之一。评委们在推荐语中说,仓东的探索“面向未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跨界创新,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全球示范意义”。
让乡村成为
心灵的归属地
“我来自乡村,我对乡村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尽管在城市工作多年,田间劳作的村民、夕阳墟落里的炊烟、节庆祭祖的祠堂是沈益民眼里不可或缺的“乡愁”具象。“我们不是要设计一个给游客打卡拍照的旅游景点,而是要留住祖辈的温度。”祖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祖辈念念不忘的“根”到底是什么?这是沈益民团队推动实施“仓东计划”想要呈现给来访者尤其是离村外居的游子们的“祖辈温度”。
对于来访者,哪怕只有半天时间,沈益民也会带他们在祠堂学唱本地民歌、制作传统点心,在晒谷场踢毽子、滚铁圈、舞狮等。相比于常规旅游景点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这样的体验无疑能给来访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今天的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琴棋书画、非遗灰雕、开平美食、舞狮祭祖、岁时农耕……传统的习俗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活”起来了,游客、旅居的游子、研学的学生、研究中外文化的学者纷纷慕名而来。他们参与焕业碉楼前老榕树下的音乐会,品尝仓东家厨里的传统煲仔饭,学唱开平民歌《婆梳梳》,听沈益民讲述华侨族谱故事……在这里,一切关于乡村的想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融得进的。
“我们修补的不是砖瓦,是离散家族认亲的路标。”站在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领奖台上,沈益民说。以沈益民为代表的“仓东计划”实践者让人们看到了“归属感”如何让废墟重生为精神祠堂,而碉楼边升起的炊烟成为远离家乡的游子们心中的灯塔,成为乡村“归属感”的具象符号。
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两旁的古树苍翠依旧,枝叶交错,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故事。一座座碉楼静静矗立,它们不仅是防御的象征,更是乡愁的寄托。碉楼旁的稻田里,稻穗随风摇曳,鱼儿在水中嬉戏,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沈益民和他的团队用实践印证:文化遗产的终极生命力,不在于封存的展柜,而在于流淌于三餐烟火、回荡于童谣嬉戏之间。这或许正是“仓东计划”献给乡村振兴最深刻的启示——人心归处,即是吾乡。(李 俊)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