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正经历从“盖楼”到“造系统”的转型。面对全国工程咨询行业长期存在的“数据孤岛”和“协同低效”难题,浙江正在孕育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而在这一系列关键节点背后,总能看到同一个名字:万邦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应钰晖。
“传统工程管理就像蒙眼走钢丝。”一位参与钱江世纪城地标项目的资深监理坦言,“直到我们开始用应工团队研发的智慧平台。”这个被同行频繁提及的平台,正是2024年获“工程管理学术论坛奖”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工程管理平台》。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应钰晖打通了设计、施工、造价等12个业务模块,推动项目实现材料损耗率下降18%,工期误差控制在72小时内。此外,平台形成的“建设成本数据库”沉淀30万条浙江地区造价指标,成为行业定价的重要参考。
岱山县产业新城的夜晚,建筑轮廓灯如星河流动。这个获得首届中国“智联杯”大赛科研类一等奖的项目,正是BIM技术与双碳目标融合的典范。项目团队在应钰晖技术支持下,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实现混凝土用量优化11%,光伏幕墙年发电量达42万度。“传统咨询公司止步于图纸复核,他们却在重构建筑基因。”大赛评委说道。
这种技术整合能力在杭州湾智慧谷二期项目中更为凸显。作为获得2022年“中国钢结构金奖推荐奖”的超级工程,项目监理团队在应钰晖带领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2.1万吨钢构件进行毫米级变形监测,焊缝合格率达99.97%。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在现场考察时感叹:“监理方用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监管的盲区,这比发现隐患更重要。”
在工程咨询这个传统行业,技术变革常遭遇“三难困境”:管理者怕投入、从业者怕替代、客户怕风险。应钰晖的破局之道是将技术转化为“呼吸般的存在”。在某项目总部大楼项目中,施工方通过AI协同平台自动接收设计变更,监理指令响应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15分钟。“最好的技术该像空气。”项目总包负责人感慨,“你时刻离不开它,却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种理念正在重塑行业生态。2023年万邦造价咨询营收5.8亿元居浙江首位,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其带动的产业升级——公司培养的169名国家一级注册造价师中,43人具备BIM建模师资格,形成既懂现场又擅数据的复合团队。“十年前我们比谁算得快,现在比谁看得深。”一位从施工员转型的数据分析师说。
在万邦研发中心,钢筋与代码交织,匠艺与智能共舞。数字化转型的临界点上,代码、算法与模型正重塑中国建造的基因。而推动变革的,是那些让技术有温度的应钰晖们。
(方 敏)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