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的数据,2023年,全国混凝土年产量突破20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近40%,年需求量也超过20亿吨,成为全球混凝土生产与消费的第一大国。
在过去一段时期,受益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混凝土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涵盖材料设计、原材料制备、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及工程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的快速收缩与前期盲目扩张的产能之间形成尖锐矛盾,导致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加之准入门槛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落后产能未能有效出清,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加剧,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进一步制约行业健康发展,预拌混凝土行业正面临严峻的发展瓶颈。
面对当前困境,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智能制造为突破路径,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政策引导、环保监管、市场规范、标准提升和行业自律等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落后产能退出,优化产业生态,实现质量升级与行业转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型制造模式,通过集成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其典型特征即体现在智能化、数字化与高度互联。预拌混凝土企业应积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与信息化系统,构建智能化运营管理体系,最终建设绿色、安全、智能的现代化工厂。
智能制造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也代表着先进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路径。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作为国家战略。
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进行业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与人力成本,还能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破解混凝土行业发展难题方面,智能制造可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推动绿色化转型中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借助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对混凝土配比的精准计算与动态调整,减少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浪费。例如,引入AI算法实时响应原材料性能波动,在保障混凝土强度的同时降低高碳材料用量,从而间接减少碳排放。
降低能耗与排放。通过智能制造系统对搅拌设备、运输车辆等进行统一调度与能耗监控,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依托物联网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及时优化设备运行参数,有效降低电、油等能源消耗,并抑制粉尘、噪声等污染排放。
提升循环利用效率。应用智能检测与分拣技术,可实现对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分类与精准回收,将再生骨料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混凝土生产。通过智能化管理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循环经济水平,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实现绿色生产的核心路径。在推进搅拌站绿色化、环保化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将环保目标与智能化手段深度融合,已成为许多地区面临的新课题。当前紧迫的任务在于:一方面,混凝土装备制造企业应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与引进消化吸收;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应主动推进智能化转型。可以说,绿色生产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目标,而智能制造则是实现绿色生产不可或缺的手段与路径。
信息化与智能化对预拌混凝土行业而言意义重大,不仅是实现产业高端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质量稳定性、解决生产与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方式。推进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将成为行业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
(王群章)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