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2日,中交一公局集团在青岛举行交通基建领域智能建造垂域模型发布会,重磅推出了国内首个钻爆法山岭隧道垂域模型“蓝翼·穿岳”、盾构法隧道垂域模型“蓝翼·潜龙”,与中交二航局联合推出拱桥垂域模型“蓝翼·飞虹”,标志着基建行业隧道、盾构、桥梁建设领域的数智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200余家设计、施工、制造、科研等单位的600余名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本次发布的三大垂域模型,沿用了中交集团“蓝翼”大模型通用能力,注入30755份标准、规范、制度及技术方案,150TB生产数据,超百亿Token高质量训练语料,通过开展强化训练,封装专家模型,输出融合与反馈优化闭环,形成了兼具强合规、高可译、低延迟的垂直领域复合大模型应用体系。其中,“蓝翼·穿岳”功能覆盖超前地质预报、围岩识别、钻爆施工、装备调度等环节管控,实现全过程安全生产、降本增效。“蓝翼·潜龙”构建贯通盾构选型、掘进施工、风险识别和辅助作业的智能建造体系,推动盾构隧道施工向智能化迈进。“蓝翼·飞虹”全面支撑配合比设计优化、拱座施工、钢拱桥拼装、缆索吊控制等核心环节管控,实现拱桥建造全周期安全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蓝翼·潜龙”盾构法隧道垂域模型基于“蓝翼”大模型技术底座,借助大模型汇聚的专业知识库、数据规律发掘能力和工作科学规划能力,提升盾构施工的智能特性。通过集成300余台盾构设备的运行数据,采用大模型与专业小模型智能体技术,打造了涵盖盾构选型、掘进施工、风险识别与辅助作业等环节的智能建造体系,助力施工方案优化,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强化施工安全保障,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蓝翼·潜龙”模型可以通过大模型算法,基于盾构掘进力学特性自动匹配工程特征与设备参数,结合地质勘察结果进行智能推演,快速推荐最优设备配置方案,提高复合地层长距离掘进盾构设备的适配性与耐久性。
此外,“蓝翼·潜龙”还构建了土-岩-机三维耦合专业模型,融合刀盘扭矩、贯入度、渣样图像、地质监测等实时数据,深入挖掘土体特征与设备状态之间的深层关系。在掘进过程中,系统能实时监测盾构机姿态,秒级生成推荐最优掘进参数,实现自动纠偏,减少刀盘异常振动。掘进效率提升15%,刀具磨损率降低25%,盾构轴线偏差控制在±30mm以内,推动盾构掘进从“经验驱动”向“智能自适应”转变,稳步实现盾构施工“无人化智慧掘进”新模式,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依赖。
目前,“蓝翼·潜龙”盾构法隧道垂域模型已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2号下穿通道、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土建工程14标、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海太过江通道等项目落地应用,标志着中交一公局集团在隧道施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智能化时代。
盾构隧道智能建造体系的不断优化与成熟,赋能盾构施工作业更加精准、高效和安全,推动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中交一公局集团总工程师赵宗智在发布会上致辞,他表示三大垂域模型的发布,是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焕新的里程碑时刻,既是对过往建设成果的凝练,更是开启未来建筑施工企业人工智能建设的新征程。中交一公局集团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后续不断打造更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工程建设提供更优秀、更便捷的解决方案。与业界同行一道,携手共赴AI领域新征程、共育产业创新试验田,打造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谱写人工智能赋能基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以数字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发布会的举办,进一步巩固了中交一公局集团作为现代交通建设先行者、主力军的领先地位,为公司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坚实支撑。(庄琦赋)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