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冯文钦:用石材讲述中国故事

2025-09-23 09:12:30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袁然责任编辑:xmt01

  文/本报记者 袁然

  在广东云浮高龙村的一座乡村艺术馆内,上万件奇石藏品与三百余幅书画作品陈列其间。其中,一对名为“天降神笔”的奇石尤为引人注目——笔杆、笔帽、笔尖清晰可辨。它的收藏者、艺术馆馆长冯文钦对记者笑言:“或许是老天知我热爱书法,特赐此神笔。”

  从打造中山市首个获鲁班奖工程的行业先锋,到中国石材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的企业家,再到创建此石材收藏为主题的乡村艺术馆,听冯文钦三十年的石材往事,就是一部以石为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匠心史诗。

  匠人之心

  鲁班奖背后的极致追求

  2003年,冯文钦参与建设了中山市首个鲁班奖项目,这一国家级荣誉成为他石材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当时,我们在设计、选材、排版与施工等石材应用的全流程执行了极为严格的标准。”冯文钦回忆道。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项目的肯定,更极大地激励了他的创业雄心。

  自此,公司上下斗志昂扬,产品与施工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在市场上赢得了极佳口碑。2007年,企业再获“中国石材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称号,他总结出的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支柱:质量、服务与信用。

  面对工业化量产与艺术化定制二者之间的矛盾,冯文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用工业化的“效率”满足基础需求,借助模块化、数字化技术降低定制门槛,再用艺术化的“稀缺性”创造产品溢价。这种“量产保规模,定制创利润”的思路,为企业找到了平衡发展的道路。

  作为云浮石材行业先行者,如何推动“中国石都”石材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冯文钦认为,转型要以石文化为引擎,从五方面推进:一是深入挖掘云浮石文化的历史与工艺价值,借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二是加强与设计师之间的合作,开发融合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创新产品;三是通过石材展览会、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拓展品牌;四是与院校合作培育专业人才;五是推动“石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主题旅游与体验项目。

  艺术之眼

  从石材经营到奇石收藏

  2011年,冯文钦有了“石痴”的称号。这个称号背后是他三十多年与石头打交道中诉诸的深厚热爱。“在采石、用石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何物恒久远,唯石永留存’的哲理。”冯文钦说。

  随着与文化界、科学界朋友交流的增多,冯文钦意识到古生物化石等奇石具有更高的科研、文化、欣赏价值,个人兴趣便逐渐转向了收藏。他收藏奇石的标准是多维度的,主要考量稀有性、观赏性、科学性、完整性、文化性和保存状态,从“形、纹、质、色、韵、整、名、座”八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作为书法家,冯文钦尤其注重石材纹理质感对艺术创作的启发。“石材的纹理质感,如摩崖石刻中的‘石纹线’,其刀劈斧凿的力量感和山岩裂变的自然肌理,对书法的线条质感、章法布局和墨法运用都有很大启发。”他说。反之,书法艺术也能为石材设计增添文化内涵。“在石材茶盘上刻字,或将书法线条融入雕刻设计,能极大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层次。”冯文钦解释道。

  他还提出了“石材是天然的艺术载体”的理念。“从唐代开始,云浮的云石就以独特的黑白云彩纹理应用于木质家具上。如今盛行的山水画大理石、奢石等,无一不是以石材天然的质感、色彩和纹理征服消费者的。”冯文钦对记者说道。

  在乡村振兴中,冯文钦探索出石材文化与地方文旅相结合的多条路径。如打造石材特色景观与建筑,开发石头彩绘、首饰DIY等体验式旅游项目,创作并线上推广石材文创产品,举办石文化节庆活动,借助数字化智慧导览系统等,让游客深度了解石材文化。

  选择在云浮乡村建立高龙艺术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一方面,石城镇是云浮石材的发展高地,高龙村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底蕴深厚;另一方面,这是响应国家“百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旨在以石文化和书画文化吸引人们来乡村旅游,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这个艺术馆是一个传播石文化的专业场馆,集专业性、趣味性、参与性、研学性于一体,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馆藏丰富,全年展出书画名作超300幅,精品玉雕、奇石上万件。三个展馆主题各异,还可承办文化讲座、培训等活动。

  文明之路

  让石材成为世界语言

  与意大利等石材强国相比,中国石材文化输出的突破口在哪里?冯文钦认为,只有深度挖掘自身独特的石文化内涵,加大技术研发与设计创新,融合现代审美,培养既懂工艺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并积极拓展国际营销渠道,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品牌。

  冯文钦坦言,当前中国石材艺术化发展面临人才、技术和观念三者交织的困境。人才方面,面临结构老化、年轻血液不足、院校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技术方面,存在设备更新乏力、高端加工技术突破难、数字技术与传统加工融合不深等挑战;观念方面,则需打破企业保守思维,提升消费者对石材艺术价值的认知,深化行业对石材文化的挖掘。

  冯文钦希望,让石材成为承载中国文化基因、历史记忆与当代精神的故事载体。一是以石材为“时光切片”,串联起从良渚玉琮到苏州园林的文明纵深; 二是以石材为“文化密码”,解析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 三是以石材为对话桥梁,用泰山石的厚重、丹霞石的绚烂、现代创新的肌理,向世界传递一个文明对传统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探索。“行业虽小,却有广阔天地。”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行业。

  对于想进入石材行业的年轻人,他建议从自身学历、经历和兴趣出发确定钻研领域。文化角度可深入挖掘历史民俗,开发文创,以故事赋能产品;产业角度能纵览全局,关注新技术、产业链整合与品牌打造,推动产业升级;艺术角度则可充分发挥创造力,将石材的天然之美转化为独具匠心的艺术品或高端应用。

  采访后记

  一块石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验田

  采访冯文钦的过程,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一面映照中国石材产业转型的镜子。

  冯文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同时具备了匠人、企业家和艺术家的三重身份。这种多重身份认同,让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石材行业——既看到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洞察文化传承的深层价值。他用实践告诉我们,产业升级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或市场拓展,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美学觉醒。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石材的“敬畏之心”。在他眼中,每一块石头都是自然界的奇迹,是时间的结晶。这种敬畏,让他从单纯的石材经营者转变为石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转型轨迹,恰好暗合了中国经济从“制造”到“创造”的时代变迁——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必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面对石材行业的未来,冯文钦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坚定的信念。他清楚地看到人才断层、技术瓶颈和观念滞后等现实问题,但也坚信中国石文化独有的魅力和潜力。他的高龙艺术馆不仅是一个收藏空间,更是一块石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验田,在这里探索着传统与现代、实用与艺术、产业与文化的融合之道。

  冯文钦特别强调了“石材是世界语言”的观点。或许提供了一个启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石材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材料,既能体现东方美学精神,又能被世界所理解和欣赏,确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质媒介。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是文化的升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源于价值的重塑。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那些能够坚守文化理想、融合艺术情怀的企业家,正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