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建筑文化浸润:高职网络圈群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探

2025-09-29 17:07:4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骆伟责任编辑:xmt01

  在数字化时代,高职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储备力量,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取向。网络圈群作为高职学生信息交互的主要场域,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阵地。然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互动表面化等问题,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核,为破解高职网络圈群意识形态传播困境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高职网络圈群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

  高职网络圈群往往依托微信、QQ、抖音等平台,形成以专业兴趣为核心的 “圈层化” 交流场域。比如建筑类院校的 BIM 技术群、装配式建筑讨论组,机械类专业的智能制造研习社等,表面上是技术切磋的空间,实则暗藏着价值观的流动与碰撞。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尚未真正融入这种生态,陷入多重困境。传播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明显脱节。那些在网络圈群中推送的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泛泛而谈,很少与学生日常接触的专业知识、职业场景产生关联。在建筑类高职的社群里,学生们对空洞的 “工匠精神” 说教兴致缺缺,却会为某个复杂节点的施工工艺争论不休。这种对内容的选择性关注,暴露出主流意识形态因缺乏专业场景的支撑,如同脱离地基的建筑,成了悬浮在空中的符号,难以扎根学生的认知土壤。

  二、建筑文化浸润的独特价值与理论逻辑

  建筑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三层价值维度:其一,传统建筑中的 “天人合一” 理念与生态文明思想相呼应,榫卯结构所体现的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其二,近代建筑中的 “救亡图存” 印记(如重庆防空洞、上海石库门)承载着爱国主义记忆;其三,当代建筑中的 “大国工程”(如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彰显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精神。这些价值内核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天然共鸣。

  从传播理论看,建筑文化浸润符合 “文化适应” 模型,通过将抽象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具象的建筑符号,降低认知门槛;遵循 “场景理论”,利用学生熟悉的实训基地、校园建筑等空间场景,构建 “在场感” 传播;契合 “参与式传播” 理念,通过建筑模型制作、空间设计等实践活动,实现意识形态的内化吸收。

  三、建筑文化浸润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 “建筑符号 +” 内容矩阵

  挖掘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基因,如制作系列微视频《斗拱里的中国》,解析榫卯结构中蕴含的 “和而不同” 智慧;或者拍摄纪录片《红色建筑巡礼》,讲述革命旧址中的初心故事。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将内容模块化:“识图悟理” 模块结合建筑图纸教学,解读人民大会堂 “柱廊” 设计中的对称美学与秩序理念;“模型述史” 模块通过 3D 打印技术复原历史建筑,在模型制作中融入时代背景讲解。在网络圈群中发起 “我的校园建筑故事” 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实训楼 “工匠精神” 浮雕、图书馆 “知识殿堂” 穹顶等身边的意识形态符号。

  (二)构建 “虚实融合” 互动场景

  比如可以开发 VR 建筑漫游系统,学生可在线上 “走进” 故宫太和殿,通过点击斗拱、藻井等构件,触发语音讲解其中的等级制度与礼仪文化;在虚拟实训场景中设置 “红旗渠精神” 体验关卡,模拟当年修渠场景,感受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的精神内涵。利用 AR 技术赋能线下实践,学生用手机扫描校园建筑二维码,即可观看叠加的历史影像 —— 扫描实训楼,呈现老工匠带徒场景,诠释 “传帮带” 的职业传承;扫描教学楼,播放脱贫攻坚中的建筑工作者故事,链接 “乡村振兴” 战略解读。这种 “虚实交织” 的传播方式,使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体验。

  (三)开展 “实践浸润” 主题活动

  结合高职实践教学特点,可以组织 “红色建筑测绘” 大赛,学生团队对本地革命纪念馆进行实地测绘,在绘制建筑剖面图的同时,记录建筑背后的革命故事,形成《红色建筑测绘集》并在网络圈群连载。举办 “未来社区设计” 工作坊,要求设计方案体现 “适老化改造”“绿色节能” 等理念,在方案答辩中阐述设计思路与 “人民城市人民建” 理念的契合点。

  四、建筑文化浸润的传播价值与展望

  建筑文化浸润为高职网络圈群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范式,它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通过建筑符号的解码与重构,实现意识形态的 “软着陆”。这一探索不仅适用于建筑类高职院校,更为其他专业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 “专业场景化” 传播的有益借鉴,彰显了文化育人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价值。这种传播范式的启示在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必须尊重青年群体的认知规律和话语体系,在 “求同存异” 中寻找价值共鸣点;必须立足不同教育类型的特色,在 “专业语境” 中构建传播坐标系;必须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在 “虚实融合” 中拓展传播场域。

  在高职教育着力培养 “德技并修” 人才的背景下,建筑文化浸润不仅是一种传播方法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级 —— 它证明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完全可以融入专业教育的肌理,在技术技能培养中实现价值引领,让高职学生在掌握建筑技艺的同时,筑牢精神根基,成长为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建设者。

       作者 骆伟 供职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课题:2025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圈群视域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5SKSZ077)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