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哈萨克斯坦建筑风格的历史演变:从本土传统到俄罗斯印记

2025-09-29 17:09:06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李多 路慧萍责任编辑:xmt01

  在哈萨克斯坦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页凝固的历史,铭刻着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从清朝时期的中国式清真寺,到沙俄时代的东正教堂;从苏联时期的赫鲁晓夫楼,到阿斯塔纳的伊斯兰复兴建筑,承载着权力更迭与文化交融的印记。每一座穹顶与飞檐,都是无声的语言,讲述着殖民与独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复杂故事。

  一、故土遗韵:清朝时期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中国建筑遗产

  在广袤的中亚大地上,巴尔喀什湖如同一颗湛蓝的明珠,静卧于群山与草原之间。湖岸周边散布着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群落,城池与驿站的遗迹静静矗立,见证着岁月流转,展现出一种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边疆风貌。

  现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扎尔肯特镇上有一座融合了中原木构技艺与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静静矗立,正是这一历史的见证。建于19世纪,诞生于沙俄统治初期,由中国建筑师主持设计,该寺融合中式抬梁木构架与伊斯兰拱券风格,飞檐翘角与朝向麦加的礼拜殿共融,展现中伊建筑交汇的独特风貌。

  原寺门楣上曾刻有汉、满、阿拉伯三种文字的铭文,记录其多元文化背景。然而,1910年大地震修复后,这些铭文逐渐被俄语标识取代,成为文化变迁的无声见证。沙俄统治下,当地汉语地名与建筑术语逐步被俄语替换,“伊犁河”成了«Река Или»,“扎尔肯特”变为«Джаркент»,建筑中的“梁”、“柱”亦改称«балка»,«колонна»等,标志着一场深层的文化改写悄然发生。

  二、帝国烙印:沙俄时期的殖民建筑与语言重构

  随着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沙俄开始在哈萨克草原系统性地推行殖民建设。这一时期,东正教的穹顶与军事要塞的围墙成为新的地标,俄语词汇则如无形的砖石,重构着这片土地的建筑语言。

  1907年落成的升天主教座堂(今阿拉木图)堪称沙俄殖民建筑的典范。这座高达56米的木构建筑,其蔚蓝色的洋葱顶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天山雪峰遥相呼应。教堂内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圣像铭文与圣经经文构成神圣空间的文字屏障,将东正教的信仰权威具象化。

  军事建筑同样成为权力展示的舞台。塞米巴拉金斯克要塞的规划严格遵循俄式防御体系,其 «казарма»(兵营)、 «гауптвахта»(警卫室)等功能空间的命名,不仅规范了建筑用途,更通过语言实施着军事化管理。现存档案显示,要塞建设期间,所有施工指令必须使用俄语下达,哈萨克工匠需掌握基本的俄语建筑术语才能参与工程。

  三、钢铁与字母的联盟:苏联时期的建筑意识形态化

  十月革命后,建筑在哈萨克草原上成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俄语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语言”,与混凝土、钢筋一起,构筑起全新的城市景观。1931年落成的阿拉木图中央国家博物馆(今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融合新古典主义与民族元素,是苏联建筑意识形态化的代表。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显示,该馆最初设计曾包含俄语政治标语,后改为哈萨克传统纹样,体现了“民族形式”政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平衡。

  20世纪50年代末,赫鲁晓夫主导的住宅改革掀起赫鲁晓夫楼建设热潮。这类住宅多为30㎡左右的小户型,采用合用卫浴和迷你厨房,以低成本快速缓解住房短缺问题,代价是空间局促、设施简陋。其后,勃列日涅夫楼稍作改良,提升面积至约34㎡,层高增至2.7米,配备分离式卫浴。

  相比之下,斯大林时期的住宅则坚持高标准建材与严施工监管。每层不超三户,厚墙体、大开间、竖窗设计与分离式卫浴兼具实用与美学,展现出不同领导时期建筑理念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差异。

  四、解构与重构:后苏联时代的建筑语言博弈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建筑领域经历了一场静默革命。钢筋水泥不仅构筑了新天际线,更承载着民族重新寻找文化认同的历程。俄语的技术霸权遭遇挑战,伊斯兰传统与现代民族风格在建筑语言中寻求新的平衡。

  2012年建成的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其高达51米的穹顶成为阿斯塔纳的新地标。内壁装饰着阿拉伯语《古兰经》经文,象征伊斯兰信仰复兴。然而施工仍沿用苏联时期的俄语技术手册,工地上此起彼伏的俄语交流声与庄严的阿拉伯语经文形成奇妙反差。

  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则呈现更复杂的语言景观。中国设计师将哈萨克传统纹样与汉字并列于玻璃幕墙,但内部消防标识仍使用俄语(因消防员多接受俄语培训),工程文件中俄双语并存,商户招牌多为中哈俄三语——市场经济正以实用主义重塑建筑语言。

  哈萨克斯坦建筑堪称一部镌刻历史层理与文化交汇的实物编年史,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文化碰撞。清朝扎尔肯特清真寺融中原木构与伊斯兰拱券风格;沙俄时期东正教堂的洋葱顶、军事要塞的俄式布局;苏联时期,斯大林时期的高标准住宅、赫鲁晓夫楼、勃列日涅夫楼;独立后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的穹顶,霍尔果斯合作中心的中哈俄多语。如今,新一代建筑师于砖石间调和多元语言与情感,让这场静默的文化对话持续演进。

  (作者李多系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俄语教师,作者路慧萍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通讯作者)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