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境作为源于自然式园林设计理念的一种植物配置形式,以宿根花卉为主,配以花灌木、一二年生花卉和球根花卉等多种植物材料进行组合布置,营造出层次丰富、色彩多样、观赏期长的植物景观带。其设计灵活,可根据场地条件、季节变化及观赏需求调整,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生态价值,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公园、庭院、道路及公共建筑周边,成为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热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资源丰富,为花境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但高温高湿、多雨强光也带来植物适应性差、生长不良、景观维持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以热带气候为背景,探讨花境植物的选择原则与空间构建策略,结合生态与文化要求,总结适应热带气候的营造方法,旨在为热带地区的花境设计与城市绿化提供借鉴。
一、热带气候特征及其对花境营造的影响
(一)热带气候主要特点
热带地区分布于赤道两侧,常年高温高湿,年均温22℃以上,季节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光照强烈,日照时数高,促进植物光合作用。降水丰沛,年雨量1500毫米以上,多集中雨季,常伴随台风或强对流天气。湿度常年大于70%,易诱发病虫害。总体来看,热带气候条件为花境营造提供了优越的光照与温度基础,有利于植物全年持续生长与开花,但同时也对植物的抗热性、耐湿性、病虫害抗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关键气候因子影响
强光与高温可加快植物成景,但对不耐晒植物易致灼伤和水分失衡,因此需重视耐热性及适度遮荫。降雨充沛虽利于供水,但过湿易致根腐,干湿交替则加剧胁迫,需选择兼具耐湿耐旱的品种并完善排水。高湿环境利于病虫害滋生,应配置抗病虫植物并注意种植密度和通风。台风或强风则易造成机械损伤。因此,花境设计与养护需充分考虑气候要素,以保障景观稳定与生态可持续性。
二、热带花境景观营造中的问题分析
(一)植物选择不当
在实际项目中,部分设计人员对热带植物的生态习性认识不足,常出现盲目引种或使用观赏性强但适应性差的品种。这不仅降低了植物的成活率,还导致养护工作繁重、维护成本显著提高,影响了花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二)空间布局单一
部分花境在设计过程中仅注重视觉美感的短期呈现,忽视植物之间的生态组合与合理空间安排。过度密植或结构单一,容易造成植物生长空间不足、竞争激烈,导致生长不良、景观层次混乱,缺乏自然生态的和谐感。
(三)季相控制不佳
热带地区虽植物资源丰富,但在季相组织上常存在花期集中、色彩单调、观赏期短的问题。忽略对花境四季景观效果的系统规划,导致景观吸引力难以持续,削弱了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
(四)养护管理难度大
部分项目缺乏科学的植物养护体系及低维护设计理念,未能充分考虑植物后期的生长特性与维护需求,导致病虫害频发、杂草滋生、植被退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整体景观质量和使用寿命。
(五)缺乏地域文化融合
传统花境多源于温带地区,其在热带地区的推广应用,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但实际中,部分设计脱离当地文化语境,场地环境融合度低,缺乏标志性与归属感,难以形成具有辨识度的热带花境景观风貌。
三、热带花境植物的景观营造策略
(一)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植物
热带花境的植物选择应以适应性为前提,优先耐热、耐湿、抗病虫的乡土种类,同时兼顾观赏与生态,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形成稳定多样的群落。科学配置不仅能提升成活率和抗逆性,还能在降低养护压力的同时实现生态与美学价值。
(二)注重空间层次与景观节奏构建
应避免过度追求短期视觉效果,注重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层次营造。通过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以及视线引导、景点设置和过渡空间的处理,可形成流动感与节奏感并存的景观格局。
(三)丰富季相表现与景观特色
花境应避免色彩单一和季相变化不足。设计可综合考虑花、叶、果、枝等多重观赏特性,利用常绿与落叶、色叶与花卉的搭配,形成春夏繁盛、秋冬有景的四季景观。通过强调不同植物材料的质感、色彩和形态,增强季相变化的层次感与景观的持久吸引力,使花境呈现出更为完整和动态的视觉体验。
(四)融合地域文化与景观表达
热带花境不仅是植物美学的呈现形式,更应成为地域文化的景观载体。设计时应注重挖掘与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将地方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和审美特征转化为景观语言。例如,结合具有象征意义的乡土植物,或以空间形态表达地方文化意象,使花境兼具生态、审美与文化辨识度,成为彰显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景观。
四、结语与展望
花境以其多样的植物组合和艺术表现力,在热带园林建设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结合热带气候特征,分析了花境营造中植物选择、空间层次、季相表现及文化融合等问题,并提出策略,为热带地区的景观设计与城市绿化提供参考。未来应加强本土植物资源的系统化利用,探索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并引入低维护与智慧化管理,推动热带花境向可持续和特色化发展。
作者黄颖颖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副教授;作者叶保锐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高级园林工程师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