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贵州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许湘华:“逼”出来的超级工程

2025-10-14 09:25:43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刘力维责任编辑:xmt01

  “近20年来,贵州桥梁诞生了不少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从曾经的‘追赶者’变为如今的‘领跑者’,极大提升了贵州各族人民的自豪感。”日前,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许湘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只有在中国,才会在这么困难重重的山区修建这么多世界级高桥。这些超级工程不断涌现,既彰显了中国强大的基建水平,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贵州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许湘华:“逼”出来的超级工程
 

  “桥梁是贵州交通发展变化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地形地貌、环境保护、工程经济性等各种因素制约,倒逼各种新桥型层出不穷,很多设计理念、管理方法和工艺创新在全国独树一帜。”许湘华直言,贵州桥梁逐渐“长高”的背后,意味着国内先进材料、先进计算手段、先进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和发展。

  “桥位和桥型绝不是为破纪录而有意为之,更不是简单地拍脑袋。”许湘华说:深切的花江大峡谷纵贯80千米,被称为“地球裂缝”,正好“劈断”了六安高速,无法绕避。建桥,成了唯一的选择。

  花江大峡谷是一个典型的“U”型峡谷,高度差近1000米。“基于经济与跨越能力的考虑,悬索桥成了最佳方案。”然而,许湘华和工程师团队又犯了难,花江大峡谷两侧崇山峻岭,想要控制桥梁的跨径,最好的方式是下压大桥设计标高,但桥梁的标高越低,埋入山体的段落就越长,对应的隧道也会越长。

  是以桥换隧,还是以隧换桥?摆在眼前的只有两种方案。综合考虑建造成本、运营养护、应急救援、行车舒适性等因素。最终,设计施工团队经过多方讨论,敲定了现有方案——3500米的隧道,加上2890米的桥梁,才有今天“横竖双冠”的世界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

  “桥越架越高,灵感越用越妙,这是贵州桥梁建设者的胆识,更是独一无二的贵州智慧。”许湘华告诉记者,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是一座完全由贵州本土团队设计、本土团队建设、主要材料也是由贵州制造的贵州“自主品牌”大桥,更是一座技术创新集大成之桥。建设中,攻克了峡谷强风、复杂地质等世界级难题,研发运用了智能缆吊系统、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智慧主缆、锻焊式索鞍等创新技术,获授权专利21项,部分成果纳入国家桥梁技术标准。

  “江界河大桥作为贵州现代大跨度桥梁建设的开端,实现诸多从‘0’到‘1’的跨越,上世纪九十年代,施工能力有限、财力有限,要跨越330米宽的河谷,我们发明了桁式组合拱桥,当年省交通运输厅组建了阵容强大的设计和施工团队,但光是设计计算和设计图纸就搞了三四年,全靠人工手算。”许湘华话锋一转,现在有了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花江峡谷大桥仅大半年就完成了设计。

  当年坝陵河大桥建设,在国内没有这样大跨径的山区桥梁施工经验,建设团队面临采用什么架桥设备的困惑,决定使用桥面吊机,但国内没有。“我们想把日本的设备引进过来,但是价钱太高,所以我们就自主研发出了造价更低、重心更低、稳定性更好的桥面吊机,成功解决了在山区桥梁建设中大跨径钢桁梁桥施工的难题,当时被评估为‘国际先进’水平。”

  许湘华坦言,在交通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进程中,复杂的地形地貌倒逼贵州桥梁建设突飞猛进,突破了许多不可能,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并且贵州山川秀美,在千沟万壑中建设的桥梁独具结构之美,我们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禀赋不断拓展桥旅融合新篇章。

  贵州桥梁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甚至领跑行业,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创新发展道路。(刘力维)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