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跨越白山黑水 树起全新标杆 ——沈白高铁施工建设纪实

2025-10-21 08:58:2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唐佳丽责任编辑:xmt01

  9月28日,沈阳至佳木斯高速铁路沈阳至白河段的正式开通运营,东北高铁网完成历史性合龙,白山黑水间再添一条助力振兴的高效通道。随着钢铁巨龙的穿行,东北东部长期的交通阻隔被打破,唤醒了区域发展的沉睡动能。

跨越白山黑水 树起全新标杆 ——沈白高铁施工建设纪实

  而赋予这条钢铁巨龙奔腾力量的,正是4年多来在高寒林海、江河雪原奋战不已的建设者们。沈白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1年7月全线开工建设以来,数十家参建单位及万余名工程建设者克服地质构造复杂、极寒天气条件恶劣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等诸多困难和严峻考验,以技术创新和智能建造为引领,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在多个环节实现突破。

  他们用坚韧与勇敢,推动沈白高铁提前三个月具备开通运营条件;他们用智慧与创新,贡献出多个铁路建设领域的“开创性成果”;他们的实践和成效,让沈白高铁智能化建造经验被国铁集团列为“高寒高铁智能化建造的新标杆”。

  啃下“头号硬骨头”

  “这绝非普通的交通干线,每米轨道的铺设,都展示了中国基建的实力答卷”,沈白高铁首发列车上,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沈佳高铁沈白段项目总工程师刘伟,在介绍起建设上的难度时,几度感慨:沈白高铁穿越长白山支脉11条断裂带,跨越辽河、松花江、鸭绿江三大水系80余条河流,桥隧比高达78.4%……“线路穿越极寒冻土、火山灰地层、湿地生态区及东北最大岩溶隧道群,面临四重世界级挑战。”

  除了复杂的地质条件,建设者还要面临严峻的气候考验:东北冬季气温低至-30℃至-40℃,每年不足200天的有效施工期,更给在极寒环境下的施工带来巨大挑战。

  “论建设难度,沈白高铁堪称东北高铁中的‘头号硬骨头’,”回忆起施工时的艰难,中铁十九局的项目经理姜永振至今印象深刻。

  中铁十九局承建的沈白高铁辽宁段TJ-1标是项目先的期开工段,主要承担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新宾隧道施工任务。这是沈白高铁辽宁段最长隧道,也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新宾县属高寒地区,冬季气温长期低于零下20度。“那年的寒潮来得特别早,11月初就已经零下15度了。”姜永振回忆到,项目团队在隧道口搭设了保温门帘系统,并在施工现场关键位置安装了20处温度自动检测仪,测量队长杨鹏带领团队,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制定施工方案。那个冬季,项目不仅没有因严寒停工,反而超额完成了季度生产计划,创造了高寒地区隧道冬季施工的新纪录。

  隧道掘进至DK129+300段时,施工人员遭遇了断层破碎带,还出现了丰富的地下水系,日涌水量最高达到8086立方米。形势严峻,项目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现场会诊。“那段日子”,我们几乎是24小时守在掌子面,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总工程师王哲说。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超前探水、分级排水、动态注浆”的综合治理方案。在注浆封堵作业中,注浆队长带领班组连续奋战36小时,通过反复调整注浆配比和压力参数,最终成功封堵了主要涌水通道。这次成功治理不仅为后续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形成了《膏状浆液注浆动水封堵工法》,在全线得到推广应用。

  4年多来,这样的难关,建设者们过了一关又一关。

  头道松花江特大桥的建设中110米高的9号墩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墩”,建设中,施工单位将钻头工艺优化为三级接力,硬是在安山岩层中“啃”出36根直径2.5m的深桩,其技术突破与工程难度代表了当前高铁桥梁建设的前沿水平。冻土林海,攻坚克难,建设者们啃下了“头号硬骨头”。

  打造关键密钥

  作为沈白高铁轨道板的建造基地,中铁九局承担了沈白高铁全线13万余块轨道板预制任务。在智能建造基地,一条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线上,全流程均为机器人作业,每10分钟产出一块高精度轨道板,产品平整度高差以毫米级控制。一块长5.6米×宽2.5米的轨道板,整体高差数据控制在头发丝般粗细。“基地搭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管理平台,14个智能制造工位打通了生产、管理、监管等三方的的信息孤岛,整个8000余平方米的生产线,仅需20多个人即可完成生产任务。”智能建造基地党支部书记杨振华说,企业首创研发的流水机组法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制造工序,实现了智能制造与施工性能的结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铁路牵引供电工程,如同高铁的“心脏”和“神经网络”,直接关系着列车能否安全、高速、稳定地穿行于高寒林区。在冬季气温极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长白山脉进行牵引供电施工,对技术的考验极大。极寒天气下的低温能导致机械性能下降,隧道内外温差大、空气湿度高,易造成接触网设备结冰。而作为列车的“生命线”,接触网架设精度如有毫厘之差,轻则引发电弧、影响取流,重则危及行车安全。

  “我们的工作,就像在心脏上做手术”,中铁电气化局沈阳电化公司BIM工作室的王龙志这样比喻。由于长白山原始林区地下管网错综复杂,传统二维图纸难以准确呈现。王龙志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迎难而上,创新融合“BIM+GIS”技术,将二维数据与三维模型深度结合,最终打造出覆盖吉林段全线接触网和四电所亭的数字化全息沙盘,为施工装上了高精度的“数字导航”。沈白高铁通车时,团队已完成510项模型构建,并开发出适用于高寒环境的“四电施工”专项模块。国铁集团专家组在考察时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内实外美!”

  就这样,一项项技术创新,成为一个个破解沈白高铁建设难题的关键密钥。新技术——自主打造的新一代自动化腕臂预配平台大幅提高作业效率;新装备——无轨化接触网承力索小张力架设装备优化建设流程;新工艺——道岔闪光焊接技术对高速道岔焊接施工具有划时代意义……

  4年多来,“诞生”于沈白高铁项目上的诸多“首创”,让中国高铁名片更加闪亮。(唐佳丽)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