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十四年来,胡少华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大连、哈尔滨的首条地铁线,到兰州、无锡的地下交通动脉,再到北京地铁8号线3期、大兴机场线等重点工程,他驾驭着“钢铁巨龙”在城市地下开疆拓土。如今转战津潍高铁,面对的是国内“最咸” 的高铁盾构隧道——长芦海晶盐田地层腐蚀性离子含量达正常环境的160倍,高含水量、低强度的特殊软土,对盾构设备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
“之前在大兴机场线挑战过砂卵石地层,这次的高腐蚀地层是全新考验,但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啃下来。”胡少华的语气里满是坚定。针对高腐蚀地层的“痛点”,他牵头优化施工方案,通过百余次实验调整泥浆参数,用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加固管片,搭配管片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结构稳定性,让“津城一号”在“高盐”地层中平稳前行。
国庆期间,隧道掘进正值关键阶段。为确保施工高效推进,他带领技术骨干实行“两班倒”轮班制,自己则每天往返于盾构机主控室和地面监测点,微信运动步数屡屡突破2万步。
“之前在首都建设地铁8号线,下穿文物区时我们练出了‘考古式’施工的精细,在大兴机场线,攻克了砂卵石地层的难题,现在在津沽海河隧道,我们要守住‘零事故、高质量’的底线。”此前,胡少华和团队曾创下始发首月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512米,单日最高掘进34米的纪录。现在,他们更是把“精准”二字刻在施工每一步——每一片管片的拼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每一次掘进姿态的调整都反复测算,只为给隧道顺利贯通打下坚实基础。
夜幕降临,项目部的灯光照亮了盐田旁的小路。胡少华结束了一天的现场巡查,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热水,就又拿起施工图纸,和技术团队讨论次日的掘进计划。食堂特意准备的国庆加餐送到了办公室,他却随手放在一边:“等把明天的施工流程捋顺了再吃……”
津潍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工程,建成后将串联京津冀与环渤海地区,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而胡少华这样的建设者,正是这条交通动脉的“筑梦人”。节日期间,没有鲜花簇拥,没有假期出游,他用坚守诠释责任,用实干书写担当,让“盾构先锋”的身影,成为这个节日里最动人的风景。(李兰兰)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