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雨夜转体 ——西十高铁西南联络线跨陇海铁路双桥高空同转场记

2025-10-28 09:02:3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孙东勋 张磊 马明宇责任编辑:xmt01

  10月16日清早,西安上空阴云密布,正酝酿一场大雨。“秋后一般少雨,今年雨水偏多,我们现场施工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祁亚向记者发牢骚。

雨夜转体 ——西十高铁西南联络线跨陇海铁路双桥高空同转场记

  对于建桥工地,此时正是施工黄金季节,也是产值比拼、狠抓安全的集中攻坚期。天气不好会制约施工进度,也会增大安全质量隐患机率。

  祁亚是中铁大桥局西安东站及相关工程1标项自经理,也是去年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自从国铁定下10月17日凌晨转体那一刻,祁亚就开始高度关注天气状况。

  现在这两座转体桥都已浇筑成形,安静地伫立在西安东大物流园外陇海铁路旁,等待“天窗点”转体。远远望去,高高桥墩身姿挺拔支撑起硕大梁体,而悬在半空中的混凝土连续梁好似伸出的双臂将场站、绿树轻轻相拥。

  项目总工王海彬介绍,此处转体桥是西十高铁西南联络线一段,要跨越陇海铁路,桥梁长88米、桥面宽7.6米,设计采用(54+90+54)米现浇转体梁,分别由54#、55#墩两个T构组成,重约5700吨。

  以往都是在平行铁路一侧浇梁,单转的较多,这里为什么要在两侧建两座转体桥呢?面对记者的疑感,王海彬说,陇海铁路是我国东西交通大动脉,紧临物流园,日均通行客货列车超300列,施工距正线安全界限最近处仅5.3米,主桥180米大主跨,设计成两座桥分别浇筑,工艺、空间、工期与效率上都能满足。最后建成后的两桥采用以球铰中心支撑为主、环道支撑为辅的RPC球铰转体施工工艺,双墩分别通过顶推牵引系统顺时针转动35度、30度,以实现双桥同转顺接贯通为一座大桥。

  下午15时许,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织密起来。祁亚坐立不安,不断刷新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心里略过一丝不安。

  “天窗点”是铁路营业线施工前申请的进场与出场时间,需要层层报批,只有在审批的安全时间段内才能进行有效作业。“一旦错过,再要点就难上加难了,由此造成的工期与效益损失也将无可挽回。”祁亚强调。

  晚饭过后,天气预报显示17日凌晨1时至3时,降雨持续,量级中到大雨。安全总监鄂鹏有些担忧施工会受干扰,但宝贵的“天窗点”谁也无法更改,好在他们提前多次召开研讨会、交底会,并进行了防洪应急演练,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为了确保桥梁转体施工的安全性和精确性,项目团队大力运用BIM技术,结合Revit软件建模形成转体全流程的动态模拟,并通过试转采集修正转体参数,实现了转体施工的参数优化及风险预判的可视化管控。

  专职副书记张杰与办公室人员细化物品清单,车辆、雨篷、雨衣、雨伞、雨靴、安全帽、热茶,紧盯现场临时办公和晚上夜班加餐等后勤保障。

  现场工区负责人贾飞虎严格检查铁路防护员值守、督查转体队伍准备情况并安排视频显示器、夜间充足照明等,始终在风雨中坚守值班。

  深夜11时50分,现场灯火通明。西安铁路局工管、工务、电务、信号等齐聚现场召开转体前交班会,一切准备就绪。

  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开始转体!”随着现场总指挥祁亚一声令下,17日凌晨2时40分,两座混凝土连续梁桥在现场工人精确操作下开始缓缓转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联动智能监控系统和智能化牵引系统,两台信息化监控设备根据位移变化准确监控转动的实时位置、速度和角度,转盘下的标尺一点点指向10度、16度、25度……

  “慢一点,不要慌!按照我们之前的交底和要求操作,随时报告!”祁亚利用对讲机通话,一会儿紧盯屏幕,一会儿查看转盘位移。雨滴砸在安全帽上,溅起水花,又顺着他的脸颊快速滑落,后背工装早已淋透。

  伴随着大雨的劈里啪啦声响,时间一分一秒过去。“34度、29度!两座转体桥各差1度!”现场监控人员报告。

  “稍等!请老总核算数据!”50秒后,经过各方验算,再转1度即可。

  3时20分,现场指挥部传出指令,转体成功、精准到位、安全正点!

  在一阵阵热烈掌声中,经过40分钟转体,两座横跨陇海铁路的转体桥在高空中牵手,合二为一,顺利完成标志性地优雅舞动。

  热乎乎的羊肉汤里飘出浓浓香味,犒赏着雨夜的转体建设者。他们一碗一碗地喝着,互相击掌庆祝,依然兴奋着并无睡意。(孙东勋 张磊 马明宇)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