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因素多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姜平屏作为深耕行业多年的实践者,创新性提出“基于BIM+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动态协同造价管理体系”,并在众多重点项目中落地生根,逐步树立了行业认可的标杆成果。
突破经验局限
从“估算偏差”到“精准预测”
在传统模式下,面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三达标一美丽”此类跨区域、多地貌的复杂工程,由于难以精准量化地形起伏、物料运输等隐性成本,最初的投资估算往往会严重偏离实际。姜平屏融合BIM与GIS技术,通过模型进行精准的可视化分析与数据模拟,提前识别了所有潜在风险,并将它们量化计入成本,构建科学估算模型。
在庐江县“三达标一美丽”水利建设工程中,面对跨区域、多地貌的灌溉设施改造难题,姜平屏亲自牵头构建出适配性极高的成本估算模型,实现了从“粗略估算”到“精准预测”的创新突破,将原本约2500万元的粗糙估算,提升为与最终执行结果2922.23万元高度匹配的科学预测,为项目前期的投资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外,她的核心贡献在于将征地移民、环保水保等总计逾130万元的专项投资从潜在的超支风险点,精准转化为预算内可控的关键要素,为项目投资管控构筑了坚实的防线。
设计阶段即锁定成本
实现“设计即预算”
姜平屏特别注重“限额设计”在实践中的落地,她提出在构件级BIM模型中嵌入实时更新的材料价格与人工费率等动态数据,实现设计过程中的造价同步生成,不仅为后续施工招标提供了精准的造价依据,更从源头避免了因设计与造价脱节导致的返工成本,推动设计阶段从功能优先向功能与成本协同优化转型。
在双摆渡泵站改扩建这一总投资达23977.58万元的重大项目中,姜平屏力主采用构件级 BIM 模型展现出突出的优势,通过在设计环节嵌入实时动态数据,实现了成本与设计的同步生成与联动,从而精准地将差额缩小到0.5%,守住了21157.1万元工程静态投资的底线,不仅控制了成本,也为施工招标提供了精准依据,将预算误差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
施工动态管控
成本透明化、风险可干预
进入施工阶段,姜平屏将其提出的方法论进一步落地。由她亲手建立的5D BIM模型和物联网体系实现了成本执行的动态追踪。系统一旦发现某项成本指标异常,如混凝土超耗、人工效率下降,便会自动启动AI诊断模型,定位问题根源,提示管理团队及时干预。这种“计划-执行-偏差分析-纠偏”的闭环控制,极大减少了因信息滞后导致的成本浪费。
在安徽佛子岭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中,姜平屏主导应用动态成本预警与合同资金协同机制,即便项目处于复杂汛期施工,依然实现了成本精准管控与工期优化,为同类复杂工程的管理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成功典范。
水利工程运维周期长达数十年,运维成本常被低估。姜平屏提出的“BIM运维模型(6D)”通过运维回溯与长效管理,推动行业走向系统智慧的战略布局,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周期延伸到全生命周期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今,姜平屏的这一方法论已成功应用于河道治理、水电站、水库、泵站水闸、环境治理等多个业务领域,更有多个案例入选行业优秀实践,标志着以数据和智能为核心的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新范式已然成熟。(刘海琳)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