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江苏省智能建造产业基地金秋发布会上,江苏省智能建造研究会产业实践基地等三个项目揭牌,20家重点企业入驻,3组产教及产学研合作签约。作为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借助政策指引、技术创新与产业汇聚等方式,正助力建筑业由“传统建造”迈向“智能建造”。

政策指引 开启三年探索
2022年底,苏州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探索实践。
苏州市政府迅速响应,于当年1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初步构建起政策体系框架。随着2024年3月《关于全面引导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的通知》试行并于4月转为常态化执行,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现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尽用”。
在推进过程中,苏州注重以机制创新激活市场活力。2024年10月出台的《关于在招投标活动中增设智能建造评审内容的通知》,将建筑机器人应用等纳入技术标评审内容;同时通过对64家试点单位实施信用加分激励,有效调动企业参与试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也被同步纳入政策体系。2024年末,江苏省住建厅、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全省智能建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建筑机器人“领航员”等新兴工种,推动“建筑机器人+产业工人”用工模式落地。截至目前,苏州已开展11批次“机器人领航员”培训,覆盖7类工种共226人次,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技术突破 优化建造效能
在政策引导与人才支撑的双轮驱动下,智能建造技术已在苏州工地实现从概念到实践的跨越。
以张浦高级中学项目为例,其融合BIM数字设计、智能施工管理与建筑机器人等技术,成为绿色智能建造的典范。而登云路南侧、古城北路东侧商住项目则通过智慧一体化管理平台调度多种施工机器人,显著提升施工精度与整体效率。
不止张浦高级中学项目,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在苏州十分普遍。2024年,由苏州牵头制定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统一标准》施行,推动市级项目库2124个项目、超3000万平方米建筑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产业的管理带来了新思路,如今,苏州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建造数字平台的建设。2025年4月上线的“苏州市智能建造管理平台”(“苏智建”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施工电梯等装备运行数据的实时回传,对设备故障预警、维保计划执行、安全检查留痕等关键环节进行智能监测,通过实施“一机一码”管理,推动建筑机器人规范化应用,提升人机协同和综合监管水平。
此外,新型建造方式也在苏州实现了全域覆盖,极大推动了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以“1+N+配套”模式为引领,全市9个项目率先试用轻型造楼机、5G无人塔吊,试点项目实现建筑机器人100%应用率。整平、抹平、喷涂、ALC墙板搬运4款成熟主流建筑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各项智能建造装备深度参与施工现场地面作业、墙面作业等12类工序,人工替代率超40%,减少现场作业人员35%。
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高,也为保证施工安全提供了温暖助力。目前,苏州全市已成功投用智能施工电梯近300台,该设备在保障施工安全、提升运输效率及节省人工成本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
产业集群 加速行业发展
技术突破与平台赋能,加速了苏州智能建造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苏州智造谷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已吸引10余家产业链关键企业签约入驻。苏州高端智能建造装备产业园建成黑灯工厂生产线、苏州智能建造新材料基地加速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共同培厚苏州智能建造发展沃土。此外,相城区智能建造产业园被列为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正全力打造全国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在企业培育方面,全市已有14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及技术服务商名单,累计培育建设领域“专精特新”企业38家。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苏州市建筑行业协会智能建造分会自成立以来已开展专项培训超2000人次,有效支撑了产业升级的人力需求。这种“政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苏州在2025年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评选中以70个入选项目位居全省第一,累计打造省级试点项目达115个。
从政策突破到场景落地,从技术融合到生态构建,苏州正以系统思维推进智能建造全面发展,以“和合共生”的生态理念,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省的智能建造网络。正如本次发布会所传递的,随着产业基地的加速成型,江苏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拓展全球市场布局,让“江苏建造”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全国建筑业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吴铭菲)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