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形如木棉绽放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通航,这座被誉为“羊城花冠”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以多项突破性建造技术刷新行业纪录,众多尖端科技实现从“建造”到“智造”的跨越。
白云机场T3航站楼,包含全国最大体量不锈钢连续焊接屋面、全国首例固定在网架结构的拉索幕墙,以及全国首例大跨度空腔框架梁,其施工体量和难度业内罕见。承建方中建三局统筹数百家分包单位、组织超6000名建设者、超千台大型设备,以一系列“硬核”的建造技术攻坚克难。
数字孪生“先试后建”
在施工队进场前,这座航站楼已在数字世界里完成“预建”。项目技术团队运用BIM技术构建与实体完全对应的数字模型,实现“虚实结合、动态调控”的智慧建造新模式。
“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我们提前预演所有施工环节,当实体建设启动时,如同时光回溯,工人们仿佛在重演一出早已排练纯熟的话剧。”中建三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技术总工王福彪介绍。
这种“先试后建”的模式,在攻克双曲面屋面难题时尤为关键。技术团队在虚拟空间进行上百次拼接演练,最终实现18万平方米三维变曲率天花吊顶的毫米级误差控制。机电系统依托BIM进行一体化设计,确保22800冷吨的空调系统精准对接,管线排布零碰撞。
给每个构件植入“身份证”
航站楼钢网架的构件高达16万件,面对精密安装难题,项目创新研发基于有源芯片的智能分拣平台。“每根杆件植入RFID芯片,相当于拥有专属身份证。”中建三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乐俊表示,这套系统实现构件生产、编码、运输与安装的全流程可追溯管理,使安装效率提升3倍。
在焊接全国最大体量不锈钢屋面时,项目投入600名持证焊工,开发焊缝管理程序,对35万道焊缝实行“基层处理100%停检、成品100%举牌验收、数据100%建档”的精准管控,并引入连续自动焊机完成31.19万平方米屋面的无缝焊接。
18个“花冠柱”误差不超2毫米
当阳光透过7万平方米玻璃幕墙洒入大厅,温暖明亮的“无柱办票大厅”理念让人印象深刻,结合中国风、岭南味,旅客在出行中,随时随地就能感受地域文化魅力。
航站楼分布的18个形如“花冠”的支撑结构,成为技术攻坚的缩影,建设者形象地称其为“花冠柱”。这些单重600吨的弯扭构件造型复杂,技术团队首创“Rhino+TEKLA”多软件协同方案,自主研发智能建模软件,创新采用三维扫描与虚拟预拼装技术,将加工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内。
机场南立面幕墙施工技术也是全国首创。面对单根预拉力高达100吨的4300米拉索体系,团队研制精密张拉方案,并创新植入18根内置传感器的“智慧索”,实现幕墙体系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
绿色建材 省心节能
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暖色调为主、设有全景瞭望塔、水族馆、大型花园、古树公园、植物园、骑楼文化商业街、大型公共艺术系统、旗舰卫生间、无柱办票大厅,第一个大面积使用羊毛地毯,第一个拥有五条商用跑道,第一个连续焊接着色不锈钢屋面的航站楼,从设计到建造再到运营,于细微处彰显人文关怀。
这座超级航站楼,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一个集智能、绿色、人文于一体的未来城市单元。
T3航站楼的“羊城花冠”造型里,藏满了灵动的绿建巧思。7.2万平方米玻璃幕墙搭配超5千平方米天窗,像铺开一层天然透光幕,既能滤去强光直射的燥热,又让晨光温柔洒满室内,省下大量照明能耗。70%的绿色建材实打实筑牢根基,兼具保温、防水、降噪功能的金属屋面,再适配广州气候做足细节设计,让航站楼冬暖夏凉,后期运维也更省心节能。
(赵方圆)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