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三期改扩建项目施工现场,一幅“内外两重天”的景象引人瞩目:45米高的气膜如巨型穹顶舒展,膜内多余台套设备轰鸣作业、工人们忙碌不停,膜外却静谧整洁。青岛市首个建筑工程基坑气膜的正式启用,让智能建造与绿色施工的融合,有了最直观的现场注解。

“静音工地”藏智能
“气膜外几乎听不到施工噪音,这就是我们的‘隔音屏障’效果。”青岛博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分公司总经理刘永宁指向气膜介绍。记者在膜外驻足,确实听不到传统工地的喧嚣,若非亲眼目睹膜内铲车穿梭的忙碌身影,很难想象这个“安静角落”正开展大规模土石方作业。
穿过专用行人通道进入工地气膜内部,施工轰鸣声瞬间清晰传来,多台铲车如钢铁“大力士”来回穿梭,精准铲运土方,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以前下雨就得停工,现在气膜一盖,刮风下雨都不耽误,而且通风也好,再也没有漫天灰尘呛得人睁不开眼。”现场施工人员的话语,道出了气膜带来的显著变化。
在智能监控显示屏前,气膜内大气压、空气质量、温度等数据实时跳动。刘永宁介绍,该气膜展开面积达3万平方米,依靠8台风机维持内部气压稳定,4台排风阀保障空气流通,搭载的智能监控体系可实时捕捉扬尘浓度、噪音数值。“目前扬尘拦截率超95%,噪音外传降低40%-45%,内部扬尘浓度甚至低于室外环境标准。”
8天完成搭建
作为青岛建筑行业首例基坑气膜工程,其背后是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据悉,该项目由青岛博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代建,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以BIM技术为核心搭建云端信息协同中心,实现了从施工准备到智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气膜搭建堪称一场‘技术速战’。”项目代建负责人介绍,气膜由8片定制膜材精准焊接而成,采用模块化拼装与智能充气技术,仅用8-10天就完成整体搭建。所选用的0.8毫米厚度优质膜材按基坑尺寸专属定制,总造价约600万元,兼具经济性与实用性。其核心技术源自北京成熟应用案例,此前已在体育馆等大型建筑中验证,此次跨界应用于建筑基坑施工,是青岛智能建造领域的一次成功突破。
除气膜本身的技术亮点外,项目智能管控体系覆盖施工全流程。智慧工地大屏上,不仅同步显示气膜内环境数据,还实时呈现设备运行、施工人员定位等信息。“通过BIM平台统筹,各参建方可实现协同作业与精准调控。”据介绍,借助这套智能体系,项目可在春节前完成土石方阶段任务,施工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该绿色智能模式将贯穿后续地下四层智慧停车场、15层主体建筑及外科楼建设。
绿色施工兼顾进度与环境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三期改扩建项目是重点民生工程,总投资约12.5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新增462张床位、1120个停车泊位,进一步完善区域医疗服务配套,计划2027年下半年竣工。基坑气膜的应用,正是项目践行“安全工程、绿色工程、智能工程”理念的生动体现。
“项目紧邻医院和居民区,扬尘与噪音管控是施工重中之重。”青岛博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分公司总经理刘永宁表示,传统土石方施工中,扬尘外溢、噪音扰民问题突出,尤其项目涉及岩石层处理,虽采用静态爆破技术降低噪音,但仍需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基坑气膜的启用,从源头阻断扬尘外溢,大幅降低作业噪音,既保障施工进度,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就医人群和周边居民的影响,实现工程建设与民生需求的和谐共生。
这种“既保进度又护环境”的施工方式,为青岛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蒋 甜)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