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城市微更新——探索历史街区改造活化新路径

2025-11-18 10:15:3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武言责任编辑:xmt01

  在城市化转向存量提质的背景下,历史街区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普遍存在建筑破损、设施落后、居民流失和业态低端等问题。“微更新”作为一种精细化、渐进式、以人为本的更新模式,以最小干预为原则,使历史街区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焕发新生,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进。

  一、历史街区微更新的内涵与原则

  历史街区微更新以最小干预、精准施策与有机演进为核心理念,进行小规模渐进式改善。

  其价值取向是从大拆大建转向织补修复,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方式从静态保护升级为动态传承,通过适度功能置换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目标维度从物质空间拓展至社会生态,实现社区网络、经济活力与文化认同的综合复兴。在此过程中必须坚守三大原则:一是真实性,保护真实历史信息与物质载体;二是整体性,维护街区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三是可持续性,确保社会结构稳定、经济活力持续与生态环境友好。

  二、历史街区微更新的四大策略

  (一)风貌传承与建筑活化

  建筑作为历史街区的物质主体,微更新需分级施策:核心保护建筑以“存其真”为原则进行保守修缮,一般历史建筑则在保留主要风貌特征的前提下植入新功能。上海衡复风貌区采取“一栋一策”模式,通过引入设计、文创、艺术等新业态,使老建筑从历史陈列转变为创新舞台。广州永庆坊以“绣花功夫”保留青砖墙、坡屋顶、满洲窗等岭南特色,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引入潮牌、民宿及非遗体验业态,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活力空间,助力街区焕发当代生活魅力。

  (二)公共空间与人居品质提升

  街巷、院落与边角地是历史街区的客厅与血脉。微更新通过优化铺装、增设绿化、完善设施与补充公共家具,提升空间舒适性与归属感。北京杨梅竹斜街通过精细化设计改善交通、增加照明与绿化节点,并置入设计感座椅与标识系统。项目注重保留场所记忆,如修复红砖墙、改造锅炉基础为展示台,保留蒸汽管道作装饰。这些细微改变提升了空间品质,激发居民交往活力,并带动居民自发整治庭院、商家提升店面形象,形成以微小介入推动整体活力的更新效果。

  (三)业态注入与经济复兴

  微更新通过精准政策引导,培育与街区文化契合的创新业态,避免过度商业化,实现以业留人、以业兴街。成都宽窄巷子初期引入餐饮、文创等业态,成功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但后期出现过度商业化、挤压居民生活空间等问题,警示我们需平衡商业活力与文化本色。台北大稻埕采用“点状介入、有机更新”,保留历史肌理基础上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引入创意工作室等新兴业态形成互补共生,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营造,提升了商业活力,也维系了社区网络与文化记忆。

  (四)社区参与与治理创新

  微更新的灵魂在于建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原住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与评判者。上海社区花园实践选取里弄的废弃边角地,由居民与设计师共同勘测、讨论方案,利用回收材料亲手建造。在“创智农园”中,居民用废弃轮胎制作花坛,回收砖瓦铺设小径,组建园艺小组日常维护。这些微型花园培育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与自治能力,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三、历史街区微更新的未来方向

  微更新理念先进,但实践中仍面临产权复杂、资金压力大、技术要求高以及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难以平衡等挑战。未来需从四方面探索:建立政府、市场与居民三方协作机制,通过政策工具吸引社会参与;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建筑建档,借助新媒体传播文化;制定精细化业态清单引导商业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培育社区关系。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历史街区微更新的创新路径,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寻找让城市记忆得以延续、让居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作者王武言系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