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四维解码丰图义仓:形式-结构-空间-材料协同逻辑的审美沉淀

2025-11-18 10:22:5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张超颉责任编辑:xmt01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的丰图义仓,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并在2006年被正式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其独特的“城中之城”的布局结构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美誉,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和描述。新华社曾经详细报道过,这座义仓的内城周围排列着58面窑洞,每面窑洞大约可以储存90吨粮食,而且即便经过了百余年的时间,这些窑洞仍然被用于储存粮食。本文旨在通过“形式—结构—空间—材料”这四个维度作为研究的框架,试图在可验证的历史事实和工程逻辑之间建立起一个有力的论证体系。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试图解释这座具有乡土特色的建筑是如何将“赈恤—治理”的制度目标,转化为一种可以被人们阅读和欣赏的美学秩序。

  一、形式:边界清晰与节制的“防御几何”

  丰图义仓首先以“外城—内城”的双重体量确立了强有力的边界。顺应地势的夯土外城是第一道缓冲与示警防线;围合严整的砖砌内城则完成了对仓洞群的整体包裹。建筑的门洞与高窗在数量和尺度上被刻意收敛,以墙体的连续性换取围护强度与管理秩序。其外观不求装饰,而是以“形式即性能”的方式,直接回应“丰年多储、灾年平粜”的公共目标。清晰的轮廓、稳固的重心、节制的开口,共同构成一种冷静而坚定的“防御几何”。这种由功能需求生成的体量语法,赋予建筑一种庄重、安定的公共属性,成为其美学价值的基石。

  二、结构:以“小单元”替代“大跨度”的可读秩序

  面对大规模储粮需求,仓城并未采用大跨度空间,而是以“小单元分仓”形成多点承重的小模数网格。厚重的内城砖墙既是围护结构,也是各仓洞的背墙与隔墙。其上方的女儿墙与雉堞式收头,在视觉上延续了“重—轻—空”的节奏,使承重逻辑一目了然。新华社报道的“58面窑洞”与“每窑可储粮90吨”的数据,直观反映了这种“可分、可修、可轮换”的结构策略如何有效分散风险、降低运维成本。与追求跨度奇观的纪念性建筑不同,丰图义仓的结构之美在于其可见、可解的理性秩序。这种秩序感不仅源于工程的经济性考量,也转化为一种节制而恒久的美学表达。

  

  三、空间:院落-廊道-仓洞的流程化组织

  丰图义仓并非静态的储物盒,而是一套围绕“进出—翻晒—检视—封存”等核心流程动态组织的空间系统。内城墙体内侧周列仓洞,洞前以连续廊檐串联为环形巡视动线,便于分区启闭与就近管理。中心留出尺度充裕的露天院落,承担粮食翻晒与临时集散功能,并构成“外城—内城—院核”的三重空间层级。外围的夯土城墙与崖顶地势,共同提供了水平与垂直的双重安全边界,既削减外部扰动,也为暴雨天气下的排水留出缓冲。这种以工作流程为纲、以巡视和翻晒为关键节点展开的空间编排,其秩序感来自对“如何高效工作”这一朴素问题的直接回答,展现了设计的内在逻辑之美。 

  四、材料:砖、缝、水与风的“低技高效”

  在材料层面,“厚墙—硬壳—可逆表层”的组合是其成功的关键。外城夯土具备优良的热惰性与抗冲击能力;内城的大砖厚墙则提供了稳定的蓄热与隔湿环境。局部的木作与砖铺地等“表层”构件,则遵循了“便于替换与维修”的原则。更精妙的是,它将“排水—通风—防潮”的被动式环境调节策略直接融入形制:屋面与铺地以微坡有组织地将雨水导向院落,再通过暗槽排出城外;洞口与墙体内的通气孔,配合半室外的环形廊道,形成低风速即可运行的穿堂风,与厚墙的热容效应共同构成一个“低能耗的温湿缓冲系统”。这一系列“低技术、高效能”的设计,确保了粮仓历经百年仍能使用,其有效性也为官方及媒体所确认。

  结语:由制度工程抵达的物性之美

  通过将“形式—结构—空间—材料”这四个维度叠加映射,丰图义仓的美学特质显得格外清晰而朴素。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服务于公共目标的节制形式,这种形式塑造了边界明确、体量语法清晰的建筑实体。同时,着眼于长期运维的小模数结构,不仅赋予了建筑可读性强、易于区分的理性秩序,还确保了其在时间的长河中能够持续稳定地运作。围绕核心流程的空间组织,进一步优化了工作动线,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率的完美结合。此外,响应在地气候与材料的被动式设计,将建筑的可靠性最大化与资源消耗最小化,巧妙地融入了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正是因为其美学价值深深植根于工程逻辑与制度目标之中,丰图义仓不仅是一处“古迹”,更是一部生动的“工程教材”。在当前的文物保护与阐释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最小干预、可逆介入”的原则,以确保文物的原始状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更进一步,通过运用数字化测绘等现代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排水断面、通风路径以及热湿环境等内隐的建筑智慧,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知识版本。这样一来,这座“城中之城”的耐久之美,不仅能够被看见,更能够被公众深刻理解与验证,从而在当代社会发挥其超越文物本身的深远启示价值。(作者张超颉系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美术学教师,博士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