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历史空间被转化为展示空间,生产场所被改造为参观场所,原有的使用功能被观赏功能取代。生产被清退,居民被搬迁,技艺失去生长的土壤,空间失去存在的理由。
位于陕西渭南的尧头窑遗址,以其保存完整的窑-作坊-民居一体化聚落,成为观察生产性遗产保护问题的理想样本。本文所谓"可看",是指将文化遗产作为静态观赏对象的保护模式;"可用"则指维护遗产作为工作系统的功能完整性。既有研究多从"活态保护"或"整体性保护"角度讨论遗产保护,本文则聚焦于保护目标的根本性调整:从保存"历史形态"转向维护"工作能力"。
一、静态保护的系统性困境
静态保护建立在一个看似合理的前提上:通过物理隔离和环境控制,将遗产从使用和变化中"拯救"出来。短期内,这种做法确有成效——残损构件得以修复,风化砖石得到加固。
然而,文化遗产不是孤立的"物",而是嵌入在社会-技术-环境系统之中。以窑业遗址为例,窑炉的选址服从风向与地形,作坊的布局遵循工艺流程,民居的分布对应劳动半径。这些空间关系的背后,是数百年积累的操作规程与知识传递机制。使用一旦停止,系统的内在逻辑便开始瓦解。
静态保护往往只关注遗产的"形"而忽视其"神"。保护方案精心测量每一块砖石的尺寸,却不追问这些砖石为何如此摆放。建筑的物质形态得以延续,但让这些形态获得意义的内在逻辑被抽空了。
静态保护还带来技艺传承的断裂。手工技艺深深扎根于具体的劳动场景。这些源于波兰尼知识分类理论的"缄默知识",只能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习得。当生产停止,这些知识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二、尧头窑的系统性启示
尧头窑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保存了一套完整的空间-技艺-社区系统。尧头窑的"可用性"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组织提供功能运行的物质基础,建筑界面承载实践知识的传递机制,技艺传承是系统持续运转的人力保障。
首先是空间组织的功能自洽性。窑炉多设在塬缘或坡地,利用地形高差和自然风力形成稳定的抽力系统;作坊环绕窑区展开,将各工序的距离压缩在合理的步行半径内;民居形成"热源在内、劳作在中、起居在外"的同心格局。这种空间形式是生产规程在长期实践中自然转化的结果:空间服从功能,形式追随规程。
其次是建筑界面的规程可读性。尧头窑的每一处构造细节都在"说话"。窑门采用拱券结构,是为了在保证受力可靠的同时控制热量;烟道保持顺直,转折处做圆滑过渡,是为了稳定气流、减少积灰;作坊朝向主动线的立面开口宽大,背向主风道的一侧趋于收敛。几何即规程,构造即知识,界面成为无声的教学工具。
第三是技艺传承的空间依赖性。传统技艺不是脱离具体空间而存在的抽象知识。烧窑师傅判断火候,依据的是窑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梯度;制坯匠人调整泥料,需要作坊中特定的光照和湿度。这些技艺知识与具体空间深度绑定,只能在实际操作中习得。
尧头窑的"可用性",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能力。保护这样的遗产,不是保护某个时刻的静态形态,而是保护让系统得以持续运转的基本条件。
三、从“可看”到“可用”的路径
从"可看"到"可用"的方法论转向,需要建立三个层面的操作框架:
原则层面:承认变化的必然性,学会区分变化的性质。关键在于识别哪些变化损害了遗产的核心价值,哪些变化有助于价值的延续。对尧头窑而言,用现代防水材料加固屋面,不会影响空间系统的运行逻辑;但如果拆除烟道、改装空调,就破坏了被动式气候调节这一传统智慧的物质载体。保护决策应当建立在"功能影响评估"的基础上。
策略层面:维护完整的工作链条。窑、坊、居是生产-生活网络中相互关联的节点。保护方案应当维护这个网络的连通性。同时,让技艺在真实场景中传承。这要求保护方案为小规模、限时段的生产活动预留空间,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允许必要的使用。技艺只有在"被需要"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其活力。此外,重建社区与遗产的有机联系。通过非遗培训让社区居民重新掌握传统技艺,通过研学活动创造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应是保护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工具层面:明确数字技术的辅助定位。数字化记录、虚拟展示是重要的补充手段,但不能成为放弃实体保护的借口。技术的价值应当体现在监测系统运行状态、量化经验性规则、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标,不应仅是保存物质形态,更应是传递其承载的智慧与能力。尧头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形态,更在于其空间组织逻辑、被动式环境策略以及生产与生活编织在一起的社区形态。
当保护从"冻结对象"转向"守护系统",从"隔离展示"转向"适度使用",历史便不再只是需要凝视的过去,而成为可以被激活的活态传统。这或许是从"可看"到"可用"这一方法论转向最深刻的意义:让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向后看的怀旧,更成为向前看的能力建设。对生产性遗产而言,保护的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历史的"种子"。(作者孙羽佳系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视觉传达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