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中华建筑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探讨

2025-11-18 10:25:56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胡敏责任编辑:xmt0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建筑作为一种内涵丰富、具有高度传播力的文化符号,以其特有的亲和特质,成为增进民族团结与深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具象化、可视化呈现的重要作用。中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独具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建筑形式,构成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中华建筑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因地制宜选取建筑材料。中华传统建筑大多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各地的建筑材料直接反映了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西南地区,茂密的竹林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傣族人巧妙地运用竹材,建成了别具一格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则选取深厚的黄土层,利用黄土良好的保温性能,打造出冬暖夏凉的居所;福建沿海盛产花岗岩,当地居民便大量使用石材建房,这些石建筑不仅坚固耐用,能够抵御台风侵袭,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美学。东北林区盛产木材,当地人多选用红松、落叶松等优质木材,建造出厚实的木刻楞房屋,既保温又防潮,很好地适应了东北严寒的气候条件。

  第二,合理布局建筑空间形态。中华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秦汉以来,随着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各民族愈加频繁的各种交融,通过地理空间的互嵌,各民族建筑文化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中华建筑主要选取坐北朝南的空间布局,多数建筑遵循坐北朝南的朝向,为了获取充足的采光,保障良好的通风,体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此外,部分建筑选择垂直叠合空间,底层用于防潮、养殖或储物,中部为生活空间,顶部设祭祀或信仰空间,形成“根基—生活—信仰”的垂直体系。

  第三,汲取汇聚建筑生态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化为深刻的生态智慧,并以建筑成果的形式传承至今。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促使各地民居发展出适应特定地理环境的建筑形态,展现出人与自然共处的生态智慧。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民居临水而建;西南山区地形崎岖,苗族吊脚楼巧妙适应陡坡地形;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窑洞民居依崖而建。这些展现出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与地形地貌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中华建筑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一,激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活化石。中华建筑文化是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产物,记录着各民族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智慧历程。考察中华建筑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知。

  第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连接。中华传统建筑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倾注了各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具有特定的情感意义。例如,徽派建筑的排水设计、西北窑洞的保温原理、傣族竹楼的通风技术等,都是各民族在历经历史的检验中,积累并传承的历史经验。

  第三,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中华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认同的感知性空间,民众在观赏中华建筑艺术时,能够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

  三、中华建筑文化的实践进路

  第一,加强中华建筑文化传承,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意识。中华建筑文化中展现出来的以礼治国,敬天法祖,重视农业等观念,彰显出探索宇宙时空而建立起来的人文哲学。例如,金中都的城门名称有施仁门、彰义门、崇智门、端礼门等,反映出对中原政权以儒家思想治国理念的认同。

  第二,创新中华建筑文化传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知体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中华建筑的文化属性,提升中华建筑的审美素养,深化价值判断能力,建立起中华民族的建筑创作理论和话语体系,增强各民族对中华建筑文化的深切感知,传播好中华文化故事。在中华建筑文化的话语体系中,追求“形(语言)”“意(意境)”“理(境界)”合一,引导中华建筑文化回归自然、走入历史、走向世界。

  第三,拓展中华建筑文化应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深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表达符号,要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研究中华传统建筑的外在样态,更传承传统建筑的内在价值,进而在有形有感有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胡敏 作者单位: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喀什大学)2.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24年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2024BKS010);2023年自治区“2+5”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2023QNYC049);2024年喀什大学重点课题“现代文明视域下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2024) 1886;喀什大学校级党建研究课题“党建引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南疆高校的实践路径研究”(KSU2025ZD005)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