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张鹏举光荣当选。这一崇高的荣誉,不仅是对张鹏举个人学术造诣与工程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建筑界长期倡导的“在地化创作”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次有力肯定。这位坚守内蒙古四十载的建筑师,用他的实践、理论与情怀,向世界展示了地域建筑的深邃力量。
坚守:四十载蒙地耕耘 用建筑回应时代命题
自1985年投身建筑事业以来,张鹏举的名字就与内蒙古这片广袤、严酷而又充满温情的土地紧密相连。他选择了一条并非坦途的道路——直面内蒙古严寒的气候条件、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多元交融的人文背景,将创作的根须深深扎进地域的土壤之中。
近四十年的坚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张鹏举主持完成了200余项建筑实践,这些作品切实回应了民生需求、激活文化记忆,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体”。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是他“盘活闲置”的典范。张鹏举利用村庄原有的废弃场地和建筑材料,特别是回收的旧砖,构筑了一个包容性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巧妙地“朝向山景、依托古树”使建筑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纽带,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公共活动需求,更重塑了社区凝聚力。正是这个项目,于今年9月斩获了被誉为“全球地域性建筑最高荣誉”的第16届阿卡汗建筑奖,成为本届中国唯一的获奖项目。评审团盛赞其“以回收砖材构筑包容性社区空间,回应多民族文化诉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卓越的建筑范本”。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是一次“旧厂房的重生”。张鹏举将校园内的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更新,以极低的预算,通过精妙的设计,实现了空间品质的惊人跃升。新馆不仅满足了现代教学功能需求,更成为“平实建造”理念的最佳教学案例。
还有盛乐古城博物馆、沙漠科学馆这些标志性文化建筑,同样深深植根于地域文脉与自然环境。它们不是生硬的现代符号,而是从历史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叙事空间,默默地诉说着草原的千年故事与沙漠的科学奥秘。
这一系列作品,为他赢得了包括亚洲建筑金奖在内的80余项国内外大奖,更为内蒙古乃至中国的寒冷干旱地区建筑创作树立了崭新的范式。
理念:“平实建造”三位一体 解码地域建筑本质
张鹏举从丰富的实践中凝练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系统完备的建筑理论与方法——“平实建造”。这一理论,以“承传统、融自然、低建造”为核心原则,构建起“思想-方法-技术”一体化的建筑体系,为地域建筑设计提供了清晰而有力的指引。
承传统: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焕活。张鹏举对传统的继承,绝非简单的形式模仿。他深信,传统中蕴含着应对特定环境与生活的智慧。为此,他系统性地测绘、记录了大量的传统建筑,从宏伟的藏传佛教召庙到质朴的草原民居。他深入研究其空间形制、营造法则与气候适应性,并将这些精髓转化为现代建筑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召庙空间的神秘感被转译为现代公共建筑的精神性,草原民居的温暖与适用性在现代住宅中得以延续,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获得了新生。
融自然: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面对内蒙古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严峻的气候,张鹏举主张建筑应像植物一样,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他的设计总是始于对场地深刻的阅读与尊重:顺应大青山的地貌,呼应草原的辽阔,规避冬季的寒风,引入夏季的凉风。他擅长运用被动式设计策略,如在西乌素图村民中心等项目中使用通风塔调节系统,利用热压差实现自然通风,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能耗。他的建筑形态,往往是优化日照、避风、采光后的逻辑生成,是功能、形式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的有机体。
低建造:于限制中彰显智慧与责任。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高品质的空间?张鹏举的“低建造”原则给出了精彩的回答。他立足现实条件,将“低成本”视为一种激发创造力的契机,而非设计的桎梏。大量使用回收砖材、本土材料、乡土工艺,不仅有效控制了造价,更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地域质感与时间印记,践行了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理念。
荣光:从草原走向世界的中国地域力量
张鹏举的当选,恰逢其团队作品荣获阿卡汗建筑奖这一国际殊荣之际,这绝非偶然。阿卡汗奖的肯定,是对其“平实建造”理论一次强有力的国际背书,它向世界证明:最地域的,恰恰是最具国际价值的。中国的建筑智慧,无需刻意追求奇特的形态与宏大的叙事,扎根于土地、回应于人民、着眼于可持续的创作,同样能够站上世界建筑的巅峰。
从广袤的草原走向国际的舞台,从扎实的实践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张鹏举用他近四十年的坚守,深刻地诠释了一位建筑师的时代责任与人文情怀。他是一位建造者,用砖石瓦砾构筑了属于这片土地的答案;他也是一位思想家,用“平实建造”的理论照亮了地域建筑创作的未来之路。
如今,他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新身份,将继续引领中国建筑界卓越前行。他的故事,也激励着后来者在脚下的土地上,建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卓越作品。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