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工程建设> 正文

技术创新驱动环保未来:李承谕先生的绿色使命

2025-10-21 18:18:31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丁琳责任编辑:xmt02

  在土木工程与环保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李承谕先生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扎实的技术功底与坚定的环保信念,成为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他始终坚信,“技术创新是推动环保工程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将智能化与环保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精神坐标,更通过一项项可落地、可推广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行业转型的实际动能,为土木工程领域的绿色升级注入了鲜活生命力。

  “技术的力量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为未来创造可能性。”这句深耕于李承谕先生心中的话,既是他对土木工程环保领域的认知,也是他多年来坚守的核心信念。李承谕先生加入天津嘉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他不仅专注于环保工程技术的研发,更注重将环保思维渗透到项目全流程:在技术研发环节,他带领团队摒弃“重解决、轻预防”的传统思路,优先考虑技术方案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在项目落地时,他坚持亲自到施工现场跟进,根据实际环境调整技术参数,避免因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的环保漏洞。这种“从研发到落地全链条守环保”的态度,让他主导的多个项目既实现了工程目标,又最大程度降低了环境负担,也让他在公司内部树立了“技术+环保”的标杆形象。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加剧与国内“双碳”目标推进,土木工程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日益凸显——施工现场粉尘、噪声、废水等污染排放难以实时管控,临时设施常因“重效率、轻环保”导致资源浪费与安全隐患,工程弃土、固废处理效率低且易造成二次污染,这些痛点成为制约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面对这些难题,李承谕先生提出“以数据驱动环保施工”的创新理念,他认为:“土木工程环保领域的未来在于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

技术创新驱动环保未来:李承谕先生的绿色使命

图为李承谕

  基于这一理念,他率先主导研发“环保工程施工现场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V1.0”。该系统通过在施工现场布设多维度传感器网络,可实时采集PM2.5、噪声分贝、废水pH值等关键污染指标,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大数据平台;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算法模型,能快速识别异常数据——当某一指标超出环保标准阈值时,系统会立即向项目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并同步推送应急处理建议,实现“污染早发现、早管控”。

  针对临时设施的环保与安全问题,他又开发“环保型临时设施工程施工安全智能优化软件V1.0”。该软件通过整合国内外临时设施施工案例数据,可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质条件,自动优化临时宿舍、材料仓库的布局与建材选择——例如在多雨地区优先推荐防雨型环保建材,在地质松软区域优化基础承重设计;同时,软件内置安全风险评估模块,能实时排查临时设施的结构安全隐患,生成整改方案。

  在技术研发与项目实践的双重积累中,李承谕先生不断突破自我,从“技术实践者”成长为“行业引领者”,其在环保工程技术领域的成果也得到行业广泛认可。他始终强调:“真正的工程价值不仅在于建造本身,更在于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与技术的应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基于这一认知,他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优化方案设计中屡创佳绩——在某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中,他以核心成员身份深度参与技术研发与项目实施全过程,针对污水处理工程施工周期长、环保要求严、质量管控难度大的特点,牵头对施工方案与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系统性优化。在施工方案层面,他摒弃传统粗放式施工模式,结合项目场地实际与污水处理工艺需求,重新规划施工流程,将环保措施融入各环节:通过合理划分施工区域,避免多工序交叉作业可能引发的污染风险;同步配套临时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不直接外排,从源头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影响。

  在质量控制环节,他推动建立“技术团队+监理单位+环保部门”协同检查机制,针对污水处理池防渗层铺设、管道连接密封、处理设备安装等关键工序,实行全程动态监测与多轮验收,确保每一项施工环节都符合环保标准与工程质量要求。最终,该污水处理厂不仅按计划高效完成建设任务,投用后始终保持稳定运行状态,其污水处理能力与处理效果完全满足区域需求,有效缓解了当地水体污染压力,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居民生活环境与周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作为多项企业绿色施工项目评审活动的专家,李承谕先生的影响力已从技术研发延伸到行业生态构建。在评审工作中,他坚持“环保优先、技术可行”的原则,推动建立更科学的绿色项目评价标准。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可以改变行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关注工程环保,共同推动行业迈向绿色新高度。”

  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李承谕先生仍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持续探索土木工程与环保技术融合的新路径,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写下更生动的工程注脚。(文/丁琳)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