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到今天已经成为一大经济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行业对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这一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赵健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建筑行业走出了一条智能化道路,弥补了传统建筑行业的短板,带领整个建筑行业向着高速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有幸请到赵健,为我们剖析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并分享他在这一领域积累的成果和经验。相信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会有所启发。
(图为赵健先生)
记者:赵先生您好!非常有幸能邀请到您参加我们的采访。作为资深建筑行业工作者,您觉得建筑业的发展与前景如何?
赵健:非常感谢你的提问。说到建筑行业,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从古代的木制结构房屋建造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建筑,小到基础道路建筑,大到大型商业中心的建造,建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建筑行业是不断发展着的,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将来,该行业将持续发力,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建筑体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技术革命的潮流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大展身手,建筑行业也急切需要人工智能的加持,以解决传统建筑行业带来的效率低下、质量不达标、信息闭塞等问题,从而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我相信,未来的建筑行业,将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时代,谁掌握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谁就能在该领域大放异彩,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记者:非常感谢赵先生独到的见解。通过您的谈话,我们对建筑行业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刚才赵先生提到人工智能对于建筑行业的作用,您是否有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的实践呢?
赵建:是的,我把人工智能应用到了我的工作中。为了破解传统建筑行业的桎梏、走在建筑行业的前沿,我研发了几项技术成果。例如,“基于BIM技术的智能建筑设计与优化系统V1.0”大大提高了建模效率,同时可以提前规避潜在问题;“基于AR技术的建筑现场可视化平台V1.0”创新了过程监督的方式,实现了各方人员的协同操作,实时监控并解决现场问题;“物联网技术驱动的建筑维护与故障诊断系统V1.0”利用物联网的优势,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故障做出高效的应对措施;还有“云计算架构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平台V1.0”显著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
以“基于BIM技术的智能建筑设计与优化系统V1.0”为例,该系统引入创新的建模方式,利用数字化、多维度信息和高精密的3D模型运作。系统对工程建设的高效布局,使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得到最优化分配,提高了信息沟通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并使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理念得到最大化实践。系统还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减少后期返工和使用隐患,提升了施工效率和项目的整体质量。
记者:从您的分享中,可以看出您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在建筑行业效果显著、贡献巨大。那么,在研发、应用这些成果时,是否遇到困难和挑战呢?
赵健:是的,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建设实践中还很新的情况下。在此期间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人工智能知识,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人工智能的运行机制,掌握AR、BIM、LoT等技术,同时会花较长时间把知识转为具体技术成果。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地修改、完善以及再完善。成果投入使用后,也会遇到一些没有预见的问题,需及时找到最优解,并实时更新以优化系统或平台的功能。不过,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应对挑战的同时,也是在迎来新的机遇。
(赵健和他的团队监督工作现场)
记者:赵先生在建筑行业深耕多年,并且步履不停地研发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热衷于为该行业注入新动力,请问是什么支撑您走下来呢?
赵健:在一个行业深耕,确实不易。初入建筑行业,支撑我的更多是热爱,对建筑的热爱与着迷。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各种壮观的桥梁和各式形状的大厦深深吸引,并暗暗决定,自己将来也要建造出伟大的作品。随着对建筑行业的深入了解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对建筑有了一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发展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行业的出路,我想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建筑中,更好地造福人们和社会,同时让国家发展更上一层楼。看到自己研发的成果有了实质性的成果,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这也激励我在这个行业做出更大贡献。如同袁隆平院士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作为他的梦一样,我也把智能化建筑覆盖全国、走向全球作为我的理想。
记者:确实,从赵先生的谈话中可以强烈感受到您对建筑行业强烈的热爱和责任感。您在建筑领域的成就我们都有目共睹,您不仅是浙江创智城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还作为北京中青国匠智库专家,对行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请问赵先生对于年轻一辈的建筑领域人才有什么建议?
赵健:在此,我想分享三点。对于后辈,我建议他们首先打好基本功。掌握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是从事该行业的前提,唯有专业知识牢固了,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以我在浙江创智城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为例,我主要负责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及一些其他重大工程。这些项目对我的专业能力极具考验,需要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同时,需要有跨学科素养,目前各行各业用到的知识,都不是剥离式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工作中要将两个或更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结合起来,以解决复杂问题或创造新的知识领域。比如说建筑,不仅需要掌握建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基础数学能力、审美能力、文字素养能力、计算机能力等,尤其在智能化引领的建筑时代,高科技相关的能力尤其重要。本人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跨学科能力,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更好地服务建筑工作,在不懈的努力下,我的跨学科成果“物联网技术驱动的建筑维护与故障诊断系统V1.0”等成就斐然。再者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任何行业,没有热爱是干不好、干不出彩的。唯有足够热爱,才能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追求,支撑自己越走越远,鞭策自己在行业做出一番成就,我们要用热爱去沉淀。目前,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跨学科素养以及对建筑行业的热爱,我在建筑行业做出了不小的成就,希望我的经历对后辈有所启发。
记者:非常感谢赵先生今天的分享。您对建筑行业的热爱和担当,激励着每一位致力于献身建筑事业的人才;相信您关于建筑工作的建议,会使年轻一辈建筑者受益匪浅。
赵健:谢谢,让我们共同期待建筑业的美好未来。(文/李玉文)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