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综合> 正文

山水城之间构筑文化空间——专访文旅建筑专家张志鹏

2025-07-03 15:54:15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罗英责任编辑:刘欣

  2015年,山西“龙湖栖贤谷”项目启动,在当时,这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程。项目地处山地断层带,基础施工复杂,生态环境敏感,政策要求高。但最终,这片山谷没有被粗暴开发,而是被一系列低冲击、文化感强、结构新颖的建筑群体所填充。这背后,是张志鹏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建筑工程与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一次深耕实践。

  张志鹏,现任中矿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理事、太原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是我国文旅建筑工程领域颇具代表性的专家之一。他的工作跨度不仅覆盖“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也涵盖“系统—方法—理念”的多个维度,构建出一套完整而鲜活的“文旅建构逻辑”。

  技术系统背后的务实创新

  “我不是搞营销的,也不专注做表面文章,我关注的是,土地有没有被浪费,建筑能不能可持续,文化是不是在变成具体而真实的空间体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志鹏坦言,自己更像一个“问题解决者”,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项目包装人”。他的职业路径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2019年6月,他独立研发的“基于组合遗传算法的文旅项目建筑景观设计优化系统V1.0”正式发布。这是国内较早将演化算法引入文旅景观布局的技术系统之一。在某国家森林公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技术通过算法模拟生成了1200余种景观组合方案,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将项目用地效率提高了26%,硬化面积减少12.5%,原生地貌保留率提升至73%。最终的景观布局不仅合理避让了易滑坡地带,还通过植被“主动修复”方案,使建成区一年内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而在后疫情时代,工程管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2021年8月,他又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文化旅游项目施工进度与质量监控系统V1.0”,这一成果在其主导的湖北竹溪县“龙王娅茶文化中心”扩建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项目涉及山地施工、茶文化展示馆、体验工坊等复合型空间,进度与质量控制难度极高。技术部署后,通过对现场传感器数据、施工日志、天气预报等信息的实时集成分析,实现了精准的节点预警和材料追踪。该项目因而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工程验收,张志鹏调侃说:“我们不是赶进度,而是提前看见了时间。”

  2023年3月,他再度推出“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文旅建筑材料绿色选用与环境影响评估系统V1.0”。这套技术通过整合建筑材料物理参数、运输碳足迹、耐久性、与场地生态适配度等多种数据,辅助设计者优选建材。例如在湖北五峰全域康养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中,此技术成果推荐使用本地竹木与红岩石替代原计划的大型钢结构,项目整体碳排放降低超30%。

  理论成果不止于纸面

  “我其实并不是个爱写文章的人。”张志鹏笑着说。但他的多项理论成果,却实实在在地在多个文旅项目中“落了地”。

  他自主完成的《文旅产业背景下建筑设施新旧共生改造探究》,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并在全国多个“文化创意园”项目中得到充分实践。例如在太原“中能文化创意园”项目中,这一园区原为废旧电厂厂房群,张志鹏提出“不拆、不伪、不掩”的保留式改造策略,仅以结构加固和空间再塑,使厂房得以“换魂不换骨”,成为如今集文创办公、演艺展览、社区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2023年,园区年接待人次突破120万人。

  此外,他还在研究中提出并验证了超大文旅商业综合体建筑的消防安全耦合设计方法,通过建筑形体分区、空间渗透控制与风口反压模型,解决了超大商业文旅综合体消防疏散难、通风系统回压大等痛点问题,为类似项目提供了技术参考模板。

  结语:一砖一瓦之间的文化与远见

  张志鹏从不热衷于曝光,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场地调查、设计图纸甚至施工现场的细节上。他强调自己更愿意被称为“建设者”,因为他相信,建筑不只是空间形态,更是一种文化的物理表达,是时间和地域共同完成的“作品”。

  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每一个项目中,都留下建筑与人、环境、故事的有机联系。这份朴素而持续的实践,也让他赢得了业内的尊重和认可:2023年品牌影响力·文旅工程领域杰出创新成果奖获得者,2024年度绿色可持续设计师、国际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TOP10最具影响力设计师,这些奖项于他而言,“只是时间的注解”。

  在中国文旅工程日益强调品质与内涵的今天,像张志鹏这样的人,也许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但他们正是用一砖一瓦、一山一谷,为新时代文旅建筑勾勒出更有温度的未来。(罗英)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