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综合> 正文

旧材新生:在再利用中重塑中国建筑的绿色未来

2025-10-20 11:33:3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xmt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大规模的建筑拆除与新建并存,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正逐渐成为建筑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议题。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超过20亿吨,其中只有不到10%得到有效回收。如何让“废料”变资源、让“旧材”焕新生,正考验着建筑行业的智慧与担当。

  一、从“消耗型”到“循环型”:材料观念的更新

  过去数十年,中国建筑行业主要以新材料投入为主,钢筋、水泥、玻璃、砖块等一次性消耗巨大。如今,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循环建造”理念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线性建造”模式。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一批以“可回收”“可再造”“可追溯”为特征的示范工程陆续启动:

  ● 在重庆两江新区,旧厂房的钢结构被编号拆解后重新组装,用于新建的创意产业园区。

  ● 在上海杨浦滨江,拆除建筑的混凝土经破碎、筛分、掺合,被制成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

  这些实践表明,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使用—废弃”的单向逻辑,而是向“再生—再利用—再设计”的闭环演进。

  二、技术赋能:从“人工分拣”到“智能识别”

  科技正在改变旧材再利用的方式。在一些科研机构与高校实验室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材料识别系统”已经投入应用。通过对拆除现场拍摄的图像进行AI识别,系统能够自动区分钢、砖、混凝土、木材等不同材料类型,并计算可回收比例。这种算法在提高分拣效率的同时,也为建筑废弃物的精准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例如,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开发的“再生建筑材料数据库”已累计收录超过12万条再生材料样本数据,为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制定资源回收方案提供了参考。与此同时,3D打印、可降解混凝土、再生玻璃幕墙等新型材料工艺,也在持续扩展建筑再生的技术边界。

  三、政策推动:绿色转型进入“硬约束时代”

  政策层面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已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到80%。部分省市正建立建筑废弃物回收率考核机制,要求项目在立项阶段即提交“材料再利用计划书”。

  以浙江省为例,地方政府出台《再生建材推广应用目录》,对使用比例达到标准的项目给予财政奖励。广东、江苏等地也建立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中心”,推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建造。

  四、文化回归:让再生成为美学

  建筑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表达。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在再利用中寻找审美与情感的共鸣。在成都宽窄巷子更新项目中,旧砖瓦被重新拼砌成景观墙,保留了原有的时间质感;在福建南靖土楼保护项目中,传统木构件经过修复再利用,成为游客中心的新梁柱。这些案例说明,再生材料不仅能“省资源”,还能让城市记忆延续。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