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岁月勾勒出拼搏的轨迹。
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但对于中煤矿建集团三十工程处猛虎掘进队来说,却是跨越时代的壮阔征程。自1975年10月被原煤炭工业部授予“猛虎掘进队”以来,在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参与建设矿井27座,32年蝉联优秀等级队、甲级队,刷新了36次全国、省及矿区施工纪录,成为全国煤炭战线唯一保持30多年上等级的战斗集体。
几代中煤矿建人以汗水为墨、以智慧为笔,让“猛虎”的旗帜在国家煤炭建设战线上高高飘扬。
创业维艰:虎啸初震破长空
回溯往昔,创业维艰,奋斗以成。1969年,建设的号角在广袤的两淮沃土上空激昂回荡,三十工程处在淮北朔里煤矿组建了一支肩负特殊使命的队伍——“掘进七连”。这便是猛虎掘进队最初的血脉与筋骨。彼时,队伍虽建制初成,却面临着“政治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质疑。96名职工中,真正干过掘进、富有经验的不足三成,“杂牌军”的帽子沉甸甸地压在干部职工的心头。
然而,猛虎的基因里从未刻写“屈服”二字。他们内心燃烧着“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熊熊火焰,誓言要用实绩为自己正名。他们率先使用扒斗式装岩机,于1970年8月,便以下山独头月进尺97米的佳绩,初露锋芒,创下矿区施工纪录,那一声积郁已久的虎啸,已然在深邃的巷道中隐隐回荡。
真正的淬炼发生在1972年10月。为迎接三十工程处先代会,掘进七队毅然投身创新献礼活动。当月前13天进展都比较顺利,进尺达到70米,然而到了第14天,井下突然发生长达11米、高3米的大冒顶,矸石如雨,险象环生。按常规处理,至少需四到五天。时间紧迫,士气可鼓不可泄!全队上下连夜召开现场分析会,群策群力,最终大胆采用无腿棚支护方案。队长冲锋在前,指挥若定;党支部书记保障后方,供应无忧。从凌晨四点至傍晚七点,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昏暗的井下激烈上演。150立方米的冒顶矸石,仅用两个小班便清理完毕,工效提升2.5倍。这场硬仗,不仅赢得了宝贵时间,更在当月创下月掘砌巷道158米的安徽省最高纪录。掘进七队用铁一般的意志和智慧,彻底撕掉了“杂牌军”的标签,让质疑者哑口无言。
筚路蓝缕,大干快上,激情奋斗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势不可挡。
1973年,是掘进七队引以为傲、战功彪炳的一年,也是其在行业版图上树立起永恒标杆的一年。4月,在淮北石台矿井,他们创出全岩下山独头成巷进尺214米的安徽省纪录。10月,在石台矿井“五〇〇”会战中,提出“宁瘦几斤肉,多流几身汗,确保成巷500米,力争突破700米”的豪迈口号,响彻云霄。最终他们不仅确保了目标,更是一鼓作气,创出全岩平巷单孔月进尺747.6米的全国纪录。那一年,他们刷新全国总折算进尺纪录的捷报,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中国煤炭建设行业。这支队伍,已初具猛虎之形,蕴藏着磅礴力量。
旗帜高扬:煤海鏖战铸丰碑
  历史的荣光,总在奋斗的巅峰如期而至。1975年,全国煤矿采煤掘进队长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掘进七队被正式命名为“猛虎掘进队”,与其他九支功勋队伍一同,被树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这面浸透着汗水与荣光的旗帜,从此成为这支队伍永不磨灭的番号和精神图腾。“特别能战斗”的猛虎精神,自此响彻大江南北的矿井深处。
 

1975年,全国煤矿采煤掘进队长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1975年10月,全国煤矿采煤掘进队长会议树立的“十面红旗”(左三为猛虎掘进队)
 
旗帜指引方向,精神催生力量。授旗之后,猛虎掘进队更是如虎添翼,在煤炭建设的主战场上高歌猛进。1976年7月,在百善矿井创下山进尺451米的安徽省纪录;1982年12月,在全国煤炭纲要赛中,实现下山进尺201.9米,荣获“全国纲要赛”第二名;1984年9月,提前43天达到甲级队水平;截至1986年底,他们连续10年蝉联国家等级队,共开拓进尺17488米,雄踞全国等级队之首。这一连串闪光的数字,是猛虎队员们用风镐和汗水,在坚硬的岩层中一寸一尺雕刻出来的丰碑。
  苦干实干迎来了“大丰收”。1989年,是猛虎掘进队荣誉的井喷之年。4月,被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模范班组”;7月,被能源部、全国煤矿地质工会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9月,淮北市政府、市总工会专门召开“学习猛虎精神 推广双循环工作法”新闻发布会;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现在金秋十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盛典上,时任猛虎掘进队队长陈登明,作为全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那一刻,“猛虎掘进队”与“小老虎”陈登明的名号,随着央视的报道传遍神州大地。
 

1989年5月,陈登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荣誉如潮,但猛虎掘进队并未在掌声中迷醉。他们深知,每一次的荣耀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的褒奖都是对未来的鞭策。他们将沉甸甸的奖章和烫金的证书,化为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该队“全国先进班组”荣誉称号并颁发了“五一劳动奖状”;队党支部被中共安徽省委树为“全省基层党支部十面红旗”之一;陈登明的事迹入选中国革命博物馆《奉献者之歌》展览。1992年,他们凭借“连续十二年年均进尺1826米施工技术”项目,荣获能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朴素的深情,是对事业无限的忠诚与热爱;这生动的叙事,是由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拼搏串联而成。
       逆境淬炼:寒冬蛰伏砺虎志
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坦途。世纪之交,国内煤炭建设市场大潮汹涌,和国内大部分的矿建队伍一样,猛虎掘进队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施工任务锐减,曾经车水马龙的工地变得门可罗雀,叱咤风云的“猛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不得不暂时“蜗居”起来,陷入困境。
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一辈猛虎队员无不眼圈湿润。“最困难时,因为没钱发工资,职工都背着米面下工地,没有钱买车票,队员们到处搭车去厂矿……”往日的辉煌与现实的窘迫形成巨大反差,但猛虎的脊梁从未被压弯。旗帜不能倒,方向不能丢,猛虎掘进队不能没有战场!这信念,如同井下的矿灯,在至暗时刻照亮着前路。
  面对困局,怎么办?答案就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里,在那融入血脉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中。陈登明队长在班前会上,深情回顾自己在猛虎掘进队的峥嵘岁月,用往昔的拼搏为队员们加油打气。更多的猛虎队员站了出来,讲述队史上的一个个传奇,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历程。“我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我们猛虎队会有广阔的用武之地!”陈登明的话语铿锵有力,传递着坚定的信念。“比起老一辈猛虎队员吃的苦,我们面临的困难算不了什么,更不应该缩手缩脚。红旗,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倒下;精神,不能在我们身上丢掉。”队员们的话语,掷地有声,展现出承前启后的担当。
 

选树的“十面红旗”队伍代表在一起交流经验,左三为时任猛虎掘进队队长陈德俊
 

新时期猛虎掘进队队员合影
 
蛰伏,是为了更强劲的爆发。2003年,机遇终于垂青了有准备的“猛虎”。他们首次挥师西北,承接了山西朔州安家岭煤矿的施工任务。当时矿区初建,“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队员们住着夏热冬冷的“铁皮房”,一张木板就是床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在此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他们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在现场干得虎虎生风,月进尺和标准化成巷等多项指标,很快便雄踞各参建队伍之首。井下各类管线悬挂规范,物流有序,整洁的施工环境、井然的劳动秩序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行业样板,在矿区标准化评比中遥遥领先。猛虎掘进队,用顽强的作风和精细的技术,在全新的战场上,再次赢得了信誉与尊严。
自此,猛虎掘进队开启了转战南北的新征程。从山东到河南,从陕西到内蒙古,都留下了他们艰苦跋涉、建功立业的足迹。在陕西榆林曹家滩煤矿,他们创下4个月完成掘进进尺4272米等4项矿区施工纪录,参与施工的工程荣获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在山西兴县肖家洼煤矿,他们连续五个月突破进尺500米,屡次收到甲方的贺信。而今天的猛虎掘进队,正在陕西靖边海则滩煤矿的深处,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
智慧转型:科技赋能展新姿
视角切换至如今的煤矿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占据整面墙壁,其上数据如瀑布般流淌,三维立体化的矿井模型实时显示着掘锚一体机的精准位置与运行参数。工作人员轻触设备终端,井下数百米深处的施工实景便清晰呈现,与记忆中那人声鼎沸、电话铃声不绝于耳的调度场景恍若隔世。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技创新始终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在猛虎掘进队的发展史上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每一次装备上新,该队都会“第一个吃螃蟹”。进入新时代,这支功勋卓著的队伍,迎来了从“人拉肩扛”的体力型,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主导的智慧型的质变飞跃。
 

猛虎掘进队正在施工的海则滩煤矿工程
 

2008年5月,三十工程处在山西大同塔山煤矿召开猛虎掘进队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
 
数据的集成、分析与图像的生动展示,正驱动着工程建设向着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迈进。
如今猛虎掘进队使用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如同为矿井建设装上了“智慧大脑”与“火眼金睛”。平台深度融合了视频监控与AI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的动态监测与智能管控。掘进系统、运输皮带、通风系统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尽在掌握,并具备远程故障发现与诊断能力,变被动抢修为主动预警。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能自动抓拍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闯入危险区域等违章行为,并对烟雾、明火等危险信号进行实时报警,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综合利用率,为工程建设装上了“安全阀”和“加速器”。
“好的设备更需要高素质人才操作”。猛虎掘进队深谙此道,将人才培育置于重中之重。如今,职工培训也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各类培训,都在手机上开课了”。“掌上”培训模式,配以量化的考核指标,使队员们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听到职工渴望创新实践平台的心声后,队长王林带领技术员,借助“劳模创新工作室”,迅速刮起了“创新风”。自制的材料拖拉架,解决了“材料跟随”难题;自制的移动喷雾,有效降低了掘进粉尘;仓库里那些五花八门、标注清晰的改装“兵器”,无不闪耀着基层工匠的智慧光芒。
安全,是矿山建设永恒的主题。创新工作室结合一线经验,凝练出“五位一体”安全管控体系,将危险源预知、安全确认、关键环节管控、安全站位、应急避险编织成一张严密的防护网。为了让安全规程入脑入心,他们还编写了大量朗朗上口的安全生产顺口溜。“打眼先看顶和帮,站位要选安全方……”这些通俗易懂的口诀,在每天的班前会上回响,让安全文化真正扎根于每位队员心中。
从依靠体力的“猛虎”到凭借智力的“猛虎”,这一转型之路,生动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在以王林为代表的新时代煤矿工人奋斗下,那曾经艰苦危险的井下深处,正演变为充满科技魅力的创新舞台。
文化铸魂:精神血脉永流传
人无精神则不立,队伍无精神则不强。对于猛虎掘进队而言,精神的传承是其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的根本。从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为代表的“猛虎精神”,到如今融合发展出的“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协作、特别能执行”新时代“猛虎”精神,这一精神谱系在中煤矿建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溯其根源,新时代“猛虎”精神发轫于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的著名论断,发端于新华社对开滦煤矿革命矿风的专题报道,最终在猛虎掘进队这支“十面红旗”之一的火红集体中,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积淀,淬炼升华为如今的精神丰碑。它是贯穿集团发展历程的精神纽带,为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老一辈猛虎队员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将“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融入队伍血脉,屡创全国施工纪录。从“油毡草房芦苇墙”到“铁皮板房木板床”,以“特别能吃苦的自强精神”为矿建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立足“特别能奉献的敬业精神”,为“小家”和“大家”行稳致远而奉献,是队伍保持一脉相承的延续密码。
 

2025年,猛虎掘进队队长王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图为全国劳动模范陈登明(中)、胡军(左)欢送王林赴京领奖。
 

2010年,胡军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图为欢送胡军赴京领奖,陈登明参加欢送仪式

王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开展科技攻关
 
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期的猛虎掘进队深刻理解“特别能开拓的创新精神”,主动求新求变,在思维上、路径上和方法上构建“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向“智慧猛虎”的转型。
在五十年的征程中,猛虎掘进队从立足两淮到走向全国,更是以“特别能协作的团队精神”成就了行业标杆。在近年的发展中,还将“特别能执行的担当”精神作为行动指南,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始终以“不找借口、坚决执行”的态度冲锋在前。
新时代“猛虎”精神的丰富与完善,其根本保证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计划经济时期,他们听党指挥,勇挑重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引,适应变化,站稳脚跟。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精神文化“软实力”驱动发展“硬作为”。
党建工作与生产实际深度融合,是猛虎掘进队保持先进性的法宝。从早期的“四四四一”党建工作法,到如今的“先锋行动 堡垒铸安”党建品牌,创建“党员先锋队”,他们不断在探索创新。在“先锋行动 堡垒铸安”中,党员冲锋在前,攻克难题;“党员先锋队”则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全体队员砥砺前行。
  为更好的弘扬新时代“猛虎”精神,中煤矿建集团及三十工程处党委深耕不辍。先后开展“猛虎式掘进队”“猛虎式党支部”和“猛虎式党员标兵”评选,让榜样的力量无处不在。连续十年举办“猛虎杯”新闻、艺术摄影和书画作品征集,让猛虎风采成为井巷、车间最美的风景线。建设猛虎掘进队专题展览室,拍摄专题纪录片,留下最珍贵的猛虎记忆。他们深知,“一个著名品牌的背后,都流传着无数感人的故事”。多年来,深入挖掘并形成了一系列诠释新时代“猛虎”精神文化特色的典型故事,印发《猛虎·传承》《猛虎旗帜下成长》《猛虎赞歌》《印象猛虎》等专辑十余本,构建动态更新的企业文化案例库。
 

全国劳动模范陈登明为中煤矿建团员青年职工讲猛虎掘进队的光辉历史
 
“猛虎声音需要被听见”。一方面,通过演讲比赛、故事汇等形式,推动猛虎文化在企业内部广泛传播;另一方面,通过“猛虎文化进班组”,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使猛虎故事更贴近员工,更深入人心。多年的坚持,不仅传播了理念,更培育了一批文化传播的骨干。
在发展蓝图上,中煤矿建集团已将弘扬新时代“猛虎”精神纳入长期规划,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的文化培育体系,确保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持续赋能企业发展,并不断扩大“猛虎”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使其不仅成为企业内部的精神旗帜,更成为行业乃至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猛虎掘进队迎来了授旗五十周年的辉煌时刻。五十载风雨兼程,他们在千米井下铸就了无数传奇;半世纪精神传承,他们在时代变迁中凝聚了攻无不克的团队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持续深入,这支功勋队伍必将在新征程上续写更多“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奋斗诗篇,也一定会让“猛虎”旗帜,继续高高飘扬在中国煤炭建设事业的最前沿。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