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装饰> 正文

成渝中线田柳湾特大桥: 一座智能建造的特大桥

2025-08-12 11:48:59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李国 李维康责任编辑:xmt01

  晨光熹微,薄纱般的雾气萦绕田柳湾间,为深谷蒙上一层柔纱。就在这朦胧的画卷中,田柳湾特大桥合龙了,建设者们站在桥上,挥舞旗帜,紧紧相拥,汗水浸染的脸上绽放着朝阳般的笑容。回望征程,从川中红层中的桩基定位到云端的顺利牵手,从毫米级精度的智能施工到穿透式管理的安全防护,建设者们以智慧,在四川资阳安岳县层峦叠嶂的深谷间,“智造”了这座钢铁巨龙。

成渝中线田柳湾特大桥: 一座智能建造的特大桥

  中铁五局成渝中线9标一分部承建的成渝中线高铁田柳湾特大桥全长1644.6米,其中跨越深沟的主跨采用(48+3×80+48)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梁,其中21号墩高79米为全线最高,该桥梁是全线技术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控制性工程之一。

  深基稳磐:

  复杂地形的奠基之战

  万钧之桥,起于墩基。大桥所处的安岳地貌,山岭与河沟交错,地质条件复杂。79米高墩的主墩桩基深入复杂岩层,桩径大、孔深长,每一根都是与大地深处的硬仗。

  2023年8月开工伊始,项目团队采用新型旋挖钻机,配备成熟的技术骨干,不断优化钻进参数,确保主墩桩基的垂直度与承载力。桩基检测应用成孔质量检测仪、超灌检测仪等智能设备,精准探测成孔质量及灌注高度,确保桩基如定海神针般稳稳嵌入。

  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浇筑是则另一场硬仗。21号墩承台顺桥向宽12.9米,横桥向长20.9米、高3.5米,设计混凝土方量近千立方米,难点在于物料连续以及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工作,稍有不慎便会降低整体结构稳定性。

  项目团队还通过科学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浇筑中加强物料组织与交通道路疏解,确保了施工连续性,并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内部温度场变化,动态调整冷却水循环速率,有效地防止了温度裂缝产生,铸就了坚实而美观的“磐石之基”。

  高墩擎天:

  智能爬模的云端之舞

  “这是我参加施工桥梁墩身二十多年以来,要求最严、标准最高的,不愧是首创CR450科技创新的集成展示工程”。墩高79米,相当于26层楼高,是名副其实的“成渝之巅”。其安全、高效、精准的施工是整个连续梁的基础。

  为解决高墩施工难题,2024年3月项目使用国内先进的智能液压爬模技术进行施工,结合项目自研的数智管控平台,既能实现一键爬升、退模、合模操作,也能实现可视化监管、远程喊话,实时监测爬模工况,整个施工过程更加高效和安全,不仅混凝土成型质量好、安全程度高,较传统翻模施工效率也可提升近1.5倍。

  20、21号墩为矩形空心墩,墩身截面尺寸较大,爬模校正精度要求高,施工过程中针对变坡截面需要对模板进行改造。施工至第十节墩高时,需对液压爬模模板系统进行改造,项目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进行攻坚奋战,反复对技术尺寸复核与检验,确保施工薄璧空心变坡高墩满足设计要求,顺利攻克了模板改造这个拦路虎。

  在爬升过程中,运用高精度全站仪与倾角传感器进行双重监测。确保墩身垂直度和截面尺寸误差严格控制在规范允许的极小范围内。高墩“节节攀升”,线条挺拔,为上部连续梁施工提供了精准的“起跑线”。

  悬臂成梁:

  智能建造的精密交响

  2024年底,连续钢构梁的悬臂浇筑拉开序幕。全长337.4米的“钢铁长龙”需要在深谷两端同步“生长”。这是对技术、管理与智能应用的综合考验。

  项目采用了中铁五局自主制造的智能造桥机。该设备集成了自动走行、精准定位、模板调整、状态监控等模块。操作人员在地面控制中心即可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掌握造桥机运行状态、模板开合度、荷载变化等关键信息,调整精度达到毫米级,如同为庞然大物装上了“智慧大脑”和“敏锐眼睛”。

  依托智能造桥机的熟练使用和现场工序优化衔接,单节段标准施工周期从常规的12—15天大幅缩短至7—10天,效率提升超40%。这不仅缩短了高空作业风险期,更为整个连续梁的进度按下了“快进键”。

  此外,项目部将智能建造体现在每一道工序上,推动传统生产向智慧建造转型升级:混凝土智能拌合与追踪、智能振捣与温控、智能张拉与压浆,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确保梁体线形流畅,累计偏差牢牢控制在5毫米以内,流畅的梁体线形在深谷上空渐次舒展。

  毫米合龙:

  巅峰之上的完美对接

  连续梁合龙是施工的“收官之战”,更是对前期所有精度控制的最终检验。

  项目团队提前利用测温仪实时监测每天温度变化,精准预测合龙口在温度变化、日照影响下的变形趋势,确定最佳合龙时机(低温时段)和配重方案。

  合龙前三天,高精度测温仪便已布控,每2小时采集环境与结构数据。合龙段采用刚度大、变形小的劲性骨架锁定,辅以精确配重。混凝土浇筑时,严密监控两侧悬臂端标高变化,确保最终对接高程差控制在惊人的5毫米以内,完美满足400公里时速高铁轨道铺设的严苛要求。在整个施工过程实施智能监控全覆盖,高空作业平台稳定可靠,应急预案完善,最终实现了“零事故、零质量缺陷”的合龙目标。

  “田柳湾特大桥连续刚构梁的全流程智能建造实践,是中铁五局在复杂山区高铁桥梁建设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成都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罗峥鑫表示,其成功不仅为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扫清了关键障碍,更积累了宝贵的“高、精、难”桥梁施工经验。

  不久的将来,CR450动车组将如银龙般掠过这座云端之桥,创造川渝大地的时空新速度。而田柳湾特大桥的钢铁脊梁,将以其贯穿始终的智能建造精度与工程韧性,推动着中国高铁新发展,打造世界高铁新标杆。(李国 李维康)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